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响应2025年全党开展的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部署,深入挖掘广州廉政文化,2025年7月4日,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职工党支部与广州博物馆围绕7月纪律教育月主题开展品牌共建项目,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举办“贪泉明志:吴隐之故事的演变及其对当代廉政文化启示”主题文化沙龙。本次活动作为文学院弘扬“廉政文化”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历史文化与党纪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党员干部带来一堂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廉政主题教育课。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麦思杰教授及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广州馆藏“贪泉碑”
本次活动是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职工党支部与广州博物馆共建项目的重要成果,以广州博物馆藏反腐主题碑刻“贪泉碑”这一地域特色廉洁文化符号为纽带,通过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协同创新,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新时代廉政教育的生动教材,体现了“以文化人、以史明志”的党建工作思路,逐步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廉洁力量,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自觉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活动以“镇海楼文化沙龙”为平台,通过五个环节的深度研讨,系统梳理贪泉故事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其中,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麦思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永乐大典》广州地图为切入点,揭示石门作为珠江流域重要地理节点的历史地位。他指出,自汉代汉武帝平定吕嘉之乱的军事意义,到晋代《世说新语》记载吴隐之饮贪泉明志的文化塑造,石门的历史叙事始终与廉政主题紧密关联。唐代广州贸易繁荣催生贪腐问题,朝廷以吴隐之为典范强化廉政导向,白居易、陆龟蒙等文人借“贪泉”典故针砭时弊。至宋代,“石门返照”纳入“羊城八景”,沉香浦传说的补充使故事更具民间感染力。明代韩雍筑粤会堂、魏校修吴隐之祠的举措,折射出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下的廉政话语重构。麦思杰教授强调,“贪泉”故事的流变本质是“每代人根据时代议题塑造榜样”的文化自觉,新时代广州文人应延续这一传统,赋予廉洁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除此之外,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通过文献考据,梳理了南朝至明代“贪泉碑”的文本演变,揭示其从地方传说到国家叙事的升华过程。广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刘旸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出“廉政建设根基在人、核心在心”的论断,强调理想信念是抵御腐败的根本。宣教部主任刘颖颖分享了博物馆近年通过数字展览、影视合作、自媒体传播等方式活化贪泉碑的实践经验,助力廉政教育基地的诠释展示,增强流量信号,使碑刻等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陈鸿钧、刘旸、刘颖颖分别作主旨分享
在座谈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历史廉政资源如何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展开热烈交流。大家或对石门在广州历史上的入城要津地位进行讨论,或对如何将“贪泉”故事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沉浸式”教学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将广州博物馆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成为新时代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讨论最终取得丰富成果,大家纷纷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养成清风正气的源头活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锤炼品格抵御贪婪的稳固基石。
座谈现场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将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吴隐之“酌贪泉而不易心”的定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守牢纪律红线,把廉洁自律融入日常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力量。正如贪泉碑上“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的铿锵誓言,全体党员将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以涵养初心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书写廉政建设的光辉篇章。
图片| 叶颂熙、胡凯翔
文字| 陈俊坤
初审| 叶颂熙
复审| 麦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