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第十一讲

发布时间:2025-05-17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2025513日,《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第十一讲《从“千年古邑”到“千年海门”——地方史籍中的“番禺”时空演变与文化遗产》在暨南大学番禺校区完美收官。本讲由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朱光文老师主讲,课程由文学院古籍所副所长麦思杰教授主持,来自各院系百余名本硕学子共同参与学习。



朱光文老师首先将番禺放在岭南文化的脉络中去解读“番禺”的意义。狭义的岭南文化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府文化。这是岭南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要代表。他以岭南文化的三大族群载体为起点,引出 “番禺”的写法、意义及其指向的县域行政区演变。先秦的“番禺”大概位于广州中心城区东北部的黄埔、增城、博罗一带。此时的“番禺”意为“一军处番禺之都”,是在广州成为岭南行政中心之前的先秦中心聚落。从秦至清的“番禺”核心区主要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其中汉、宋两代可能南迁至今番禺区一带。这是从广州省城的角度去理解番禺。现在我们熟知的番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番禺县、番禺市和广州市番禺区。其次,朱光文老师开始细致阐释“番禺”县域行政区时空演变的过程。他利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比如地图、方志、考古报告等,向同学们展示了番禺地理空间的变迁。

接着,朱光文老师聚焦广州城“南拓”进程中的番禺大谷围区域,对其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入考察。在地理空间的角度,他认为番禺是“千年海门”,发挥着“省城之屏障,内外洋之咽喉”的作用。同时为便于同学们理解,朱光文老师还列举了顺德顺峰山—青萝山—大夫山之间的紫坭岛门户、莲花山—黄埔龙头山(南海神庙)之间的狮子洋门户以及被誉为“金锁铜关”的虎门,详细地阐释了这些海门的形成原因和变迁过程。



同时在时间的维度上,朱光文老师讲述了由先秦至民国番禺大谷围地区的历史。他以番禺城的去向为导引,层层递进。南越国灭亡后,汉廷迁移番禺城。唐宋时期,番禺县治变迁频繁。朱光文老师依据宋代设立平石镇与瑞石镇的材料,认同番禺县城曾迁于紫坭一说。元代设立沙湾和茭塘巡检司进行管理。明初,朝廷设广州左卫的三所九屯于番禺大谷围东南屯田。到了正统年间,黄萧养之乱平定后,朝廷出现将番禺县城迁于市桥的提议。未果,后改沙湾巡检司于市桥,茭塘巡检司于新造。明末由于兵匪敲诈、海盗劫掠,遂建狮子塔炮台于番禺莲花山。清前期,受益于广州一口通商,番禺大谷围地区海外贸易繁荣,但因地方吏治腐败、广东海陆盗寇频发等问题,影响朝廷税收。于是相继设立番禺县丞、永宁通判、永靖都司等机构管理大谷围。清后期,番禺各地纷纷建立团练,保卫乡里。比如:咸丰年间,平定洪兵之乱后,南村乡民建立贲南书院作为沙茭团练总局局址。到了民国,番禺县城南迁至新造,并兴起乡村建设运动。1945年抗战胜利后,市桥成为民国番禺新县城。1949年之后,市桥相继成为新中国番禺县、番禺市、番禺区的行政中心。

最后,朱光文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番禺地区的民俗与民间艺,比如划龙舟、鳌鱼舞、飘色等。他介绍了番禺的民间信仰和诞会文化,并将南方诞会与北方庙会进行比较。他指出诞会强调祭祀功能,自身的商贸功能不明显;而北方庙会则将商贸活动作为活动的重要部分。

在互动环节中,朱光文老师以“明代蜑民在番禺商业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番禺百姓对神明正统性信仰的依托”等话题与在场学子交流,详细解答了大家的提问,给予在场师生深刻启发。

麦思杰教授向朱光文老师于忙碌中兼程赶到番禺校区为师生授课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这一堂课打通了古今,为学子们深入理解脚下的土地提供了帮助。希望这一讲能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暨南学子回到生活场景中去理解番禺的时空变迁。至此,本轮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字:王怡

摄影:刘子明、胡凯翔

审核:麦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