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三十一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宋元史研究

王旦与杨亿交游考

曾育荣 王锦辰

摘 要:王旦与杨亿俱为北宋名臣,两人相识缘起于祖辈之交,并在长期的往来中结下了深厚情谊。同朝为官期间,王旦与杨亿声气相通,彼此奥援,始终保持相互扶持的关系。仕宦之余,他们志趣相投,共同讲求佛法,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王旦临终前,将身后事尽皆托付杨亿,杨氏不负所托,妥善料理王旦丧事,并为王氏幼女觅得佳婿。此外,杨亿对王旦侄子王质也多有提携。


《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编纂新探

刘 冲

摘 要:编年体史书《宋史全文》宁宗朝部分的编者除在纲目体史籍《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基础上进行大量抽换删改外,还依据《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党禁》等书增入了新条目265条。编写者试图将不同来源与体例的文献融合在一起,但由于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有限,故而该部分中多次出现时序混乱、体例不一等问题。虽然如此,此部分却保存了大量《中兴四朝国史·宁宗纪》的条目,且较少删节合并,这是其主要价值所在。


元代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建置研究——以职权角色为中心

陈建军

摘 要:学界对于巩昌总帅府的角色和角色演化的认识较为模糊,其原因主要是文献中对巩昌路总管府、巩昌府以及巩昌总帅府等概念的记载和表述有混淆,有一定的干扰性,导致了研究者对巩昌总帅府的前后职权范围及性质的变化认识不清,造成了巩昌总帅府一贯居上统领巩昌路总管府及下辖州郡军政的假象。实际上巩昌总帅府的职权变化曲折反复,入元后从“军民统摄”转变为“偏掌军事”, 其角色由兵民之权集于一身的军政机构逐渐演化为有一定世袭管民权力的特殊军府机构。巩昌总帅府主要由辖属“诸元帅府”和相关“征行派出机构”组成,其与普通的万户府军府体制不同,呈现出“总帅府—诸元帅府”的特殊建构形态。这种特殊形态,是以汪氏的特殊地位以及陇右多元民族交融为主要依据和背景的。


《元史·忙哥撒儿传》所载宪宗诏谕史源考辨

陈新元

摘 要:《元史·忙哥撒儿传》所载宪宗诏谕因其文体特殊长期受到关注,明清以来,学者们对其来历多有揣测,但皆与事实存在距离。此诏由蒙古语翻成汉文的时间远比学界预想得要晚,直到元文宗时期,它才由奎章阁臣改译成典诰文体,并收入到《经世大典·帝制》篇当中。这道诏谕的存在表明,明朝史官纂修《元史》时利用了《经世大典》君事部分的材料。


河朔访古记》版本问题述论

张平凤 杨晓春

摘 要:元代哈剌鲁文士廼贤所著《河朔访古记》原本已佚,现存诸本均出自翁方纲从《永乐大典》辑出之本。翁辑本收入《四库全书》, 现存文溯阁、文津阁和文渊阁三种抄本。文溯阁本详情不知,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均存在改字,不过改动并不一致。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各有优劣,相较而言文渊阁本更多保持了翁辑本的原貌,而文津阁本则存在臆改臆增的问题。此后的各种刊本如《真意堂丛书》本、《守山阁丛书》本、待学楼本、《 粤雅堂丛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广雅书局《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均出自文澜阁《四库全书》本,而文澜阁原本已佚。文澜阁补抄本则出自《守山阁丛书》本。诸刊本中,待学楼本校勘比较充分,对于今天校勘《河朔访古记》仍有参考价值。翁辑本原本虽已不存,但是被待学楼本用以校勘,写有详细的校勘记,据之可以基本复原翁辑本的用字特点,并从而判断四库抄本哪一种更好地保持了翁辑本的原貌


元代西夏遗裔刊刻汉文典籍考——兼论其传承中华文化之贡献

邓文韬 赵桐欣

摘 要:史料记载六名西夏遗裔曾于元代刊刻11部汉文典籍。西夏遗裔刊刻的经部典籍,既使得程朱理学和融合朱、陆、杨等多家学说的宋元理学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也让汉唐儒学在元代得以潜行,不至于失传。而他们所刊刻的子部、史部与集部作品,则经后世续刊、重刊而流传至今。田泽刊本《棠阴比事》与师克恭刊本《唐律疏议》甚至远播海外,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所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和共同传承、传播的。



文献与社会文化

汉唐时期安南地区的社会转型与政治生态演变

陈文源

摘 要:汉唐时期中原王朝统治安南地区达千年之久,将中原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移植于这一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转型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朝廷长期实行“以越治越”“因俗而治”的间接统治方式,从而催生了一个具有双视野的特殊社会阶层,该阶层成员对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通有一定的体验与认知。这个阶层包含汉化越人与越化汉人后裔,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他们成为沟通朝廷与安南基层社会的重要纽带。三国以后,这一阶层的豪强世族成为安南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依靠,他们在所统辖的区域享有较大自主性特权,拥有自己的武装,辖区百姓但知领主而不闻朝官,朝廷政令与教化政策也难以惠泽其中,这实际上割裂了朝廷与基层的关联。并且,由于汉官吏治的腐败、中原士人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安南豪族精英的本土意识,使之成为与朝廷抗衡的力量。唐末以后,中原内乱,安南豪强趁机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文心雕龙》玄学影响说辨析

王金龙

摘 要:儒道两家“自然”的内涵根本不同,从《文心雕龙》重“文”重“感”的立场看,《原道》篇的“自然之道”来自儒家,为文重自然又不废雕琢的观念来自儒家的“文质彬彬”,并且其“道”不同于王弼的本体论和老庄的本源论,而是同于《易传》的本源论。刘勰对本末、一多、动静、常变、言意等范畴的运用,各有具体所指,也不是来自王弼的本体论,而是来自先秦早已形成的传统。刘勰基本是一位言尽意论者,《文心雕龙》提到的“言不尽意”指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写作的道理和技艺法则,不具有本体论意味,而全书对本体论意味的概念也很少涉及。“隐”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目的也是为了尽意。所以,在理论立场和方法论上,《文心雕龙》鲜有受到玄学影响。


“常卖”释义及其在文学、绘画中的形象呈现

曾 肖 叶佳佳

摘 要:“常卖”成为固定词汇,代指“货郎”,起于宋朝。称为“常卖”的小商贩,他们多售卖日常用品、吃食、医药用品、文房雅物等物品。此外,“常卖”也有文人门客、“说话”艺术实践者等特殊身份。“常卖”这一形象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产生重大影响:在通俗文学中,“常卖”承担信息传递、促进故事圆满等职能;在绘画作品中,“常卖”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平民题材,亦成为反映海内域外民间风俗的重要切口。


《寿亲养老新书》版本考述

汪 航

摘 要:《寿亲养老新书》是中医养生类典籍中现存版本最多的古籍,本文就其现存版本的情况结合古籍收藏机构和书目文献逐一进行考述,并从版本的源流、刊行的时代、作者的错讹、收藏机构的标注等方面研究和探讨,补充版本文献的新信息,纠正一些讹误。本文对该书在日本和韩国的海外传播也做了介绍,有利于了解中医古籍在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流传情况。明代官方和士人不断再版该书,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的思想理念。


明代类书作者、成书及版本辨正

孔德成 王京州

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国古籍总目》等古籍书目著录了大量的明代类书,其中作者、成书、体例、版本及卷数等著录项皆不乏讹误与疏漏之处。本文通过目验原书、查考史籍等方式对《群书备数》《对类》等32种明代类书在古籍书目著录中的疏误进行了辨正,并进而总结出宜多方查考、尽可能目验原书、充分利用新出文献、注意貌异实同的类书、留心考察作伪的类书等五条考察明代类书的注意事项。


礼学视阈下的江永与方苞传记研究

吴 海

摘 要:方苞、江永同为引领清代徽州学风的代表性人物,方苞曾任三礼馆总纂修,然其从“文士”迈向“儒者”进阶之路却异常艰难;江永本“欲卒朱子之志”, 却因戴震、钱大昕、王昶、刘大櫆等人的大力揄扬,一直被视作传经之儒、汉学家。若以礼学视角重新对二人加以省视,作为汉学家的江永,其礼学取径与明清世俗礼生之学有共通之处,其考据内容则多属“名物度数”范畴;反观被视作宋学家的方苞,“ 学行继程朱”时处处恪守“古礼”与“气节”, 礼学研究亦开尊古之先。将江永与方苞传记合而观之,或能为我们提供“汉宋之争”的另一个面相。


“劳什子”考源

潘培忠 张嘉洁

摘 要:《红楼梦》的“劳什子”一词,学界对其本字来源众说纷纭,迄今未形成统一观点。本文从明清小说、戏曲作品进行考察,认为“劳什子”是吴语方言词,本形为“牢什子”, 由表示诅咒义的詈词“牢”与“什子”组合而成。“ 牢”本义为关养牲畜的圈栏,后引申出“监狱、监牢”义,逐渐演变为詈词。


《新安理学先觉会言》整理本指谬

王献松

摘 要:安徽省图书馆所藏《新安理学先觉会言》抄本是一部较为系统展现明代中后期徽州心学状况的著作,解光宇《新安理学论纲》书末附有该书整理本。但该整理本在文字、标点等方面颇有谬误,笔者对照安徽省图书馆所藏抄本,从文字、标点以及其他(分段、篇题)方面,对其谬误有所指正,以就正于方家。



岭南文化研究

条约与中介:鸦片战争后香港与暹罗贸易关系研究

叶 农 翟伟凯

摘 要:香港与暹罗的贸易关系发展,其历史背景有特殊性。首先,暹罗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狂潮夹缝中求生存的国家。英法等西方列强的博弈,为暹罗确保其主权提供了条件。其次,香港与暹罗贸易,是建立在英国与暹罗所签订的条约基础之上的。英国与暹罗在19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分别与暹罗签订条约,特别是50年代所签订的《宝宁条约》, 打开了暹罗的自由贸易的大门,可以说是“通商条约贸易”。 最后,香港是中暹贸易的中介与通道。以陈氏商号为代表,本文研究了许多潮州籍的商人在香港设立商号,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联结汕、港、暹的贸易网络的历史过程


广府唱本“机器板”考论

李继明

摘 要:“机器板”是近代广东地区特有的出版现象,即在广府唱本等书籍上标注“机器板”字样。标注“机器板”最早是由于使用机器印刷木刻板的生产方式,其由五桂堂首创,并在宣统辛亥年(1911)新镌的《三官堂陈世美琵琶记》上首次标注。后由徐学成授意,此标注在其经营的五桂堂和以文堂推广,醉经堂、芹香阁等书坊也纷纷效仿。可见,凡标注“机器板”的广府唱本,其年代均晚于1911年。采用照相石印以及照相铜锌版等影印技术的版本也可称作机器板,但由于影印技术较好地复制了书籍原貌,故其很难与木刻本和木刻版机器印本区分开来。影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广府唱本的改版翻印方式不再仅限于底版的买卖流通,直接购买唱本影印成为更经济便捷的方法。


园林史中的遗珠:晚清广东造园名家刘光廉

赵利峰

摘 要:刘光廉(1834—1923), 字吉六,香山县前山(今属珠海市)人,晚清岭南有名的丹青妙手和风水名家,是盛名久著的澳门娱园(卢廉若公园)、 珠海愚园(竹石山房), 以及徐润的沪上园林宅邸未园、西园,上海杨树浦大花园的规划设计者。刘光廉在晚清造园史上堪称一代名家,卓然有成,惜知之者鲜,令人有沧海遗珠之叹,值得表而出之。


域外汉籍研究

清花沙纳朝鲜纪行录存本及编修考述

刘 畅

摘 要: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礼部右侍郎花沙纳以册封正使身份出使朝鲜,写下《东使吟草》和《东使纪程》两种使行录。国内外学界对花沙纳的朝鲜之行已有一定研究,但尚未对其使行录的现存版本及编辑修订情况做出考察。这限制了研究者对使行录内容的准确把握。本文调查发现,花沙纳使朝鲜录虽仅有寥寥数种传本见存于世,其中却包含了使行录的原始手稿本和最终刊定本,保存了丰富的编辑信息,可以呈现使行录修订编刊的详细情况,亦可使研究者更全面地认识其文献价值。


美国馆藏中国传统医学疫病类医书探赜

吴 青

摘 要:美国被认为是除中国、日本外收藏汉籍数量极多的国家之一,其百余所机构成立东亚馆专门收藏汉籍。就中医典籍而言,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文库是收藏美国中医典籍的佼佼者;美国其他馆藏机构的汉籍馆藏虽然没有葛思德文库数量庞大,但亦较为丰富。挖掘、整理美国馆藏中国传统医学疫病类医书典籍,不仅可以厘清美国主要藏书机构疫病类医书的收藏情况,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疫情防控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书目资料。


荷兰莱顿馆藏《第九才子书平鬼传》考论——以右文堂本为中心

张春晓 黄英柳

摘 要:荷兰莱顿大学馆藏文德堂、右文堂两种坊刻本《第九才子书平鬼传》, 经文献检索,暂可被视为稀见版本。右文堂借地理优势以广州莞尔堂《平鬼传》为底本进行刊刻,后由同文堂发兑,既反映了广佛地区书坊之间的合作关系,又揭示出清代后期民间书坊的经营方式和生存状况。而刊刻《平鬼传》的书坊多在南方地区,亦反映了钟馗信仰在南方的流播情况,以及民间书坊与民间信仰密切融合的关系。因此,两种刻本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将其放在地方出版史、社会习俗史中考察,更可得到其普遍的文化意义。


日本学者室鸠巢的《论语》诠释特点——以《论语集注广义》为中心

刘 兵

摘 要:日本江户中期朱子学领袖室鸠巢,曾撰成《论语集注广义》一书来对朱子《论语集注》进行解释、推论、反思,是当时日本朱子学者诠释儒家经典的重要代表。具体而言,室鸠巢从对朱子《集注》体例的总结、对朱子《集注》精意的推崇、对朱子部分思想的继承以及对朱子部分成说的反思等四个主要方面对朱子《论语集注》进行“广义”, 鲜明体现了其《论语》的诠释特点,推动了中国儒家经典在日本江户时期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