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三十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5-05-13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回忆、纪念陈乐素先生

我的严父

陈智超

 

深情怀念陈老

王 棣

 

现实、家法、学理:再谈陈乐素先生的治学理路

曹家齐

 

新会陈氏三代史学家与古代史研究所的渊源——纪念陈乐素先生诞辰120周年

邬文玲 雷 博


陈乐素先生遗著《宋史艺文志考证》的出版及价值

钟永宁


《〈三朝北盟会编〉考·引用书杂考》补考

许起山

 要:著名史学家陈乐素先生于1935—1936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二、三分册上发表了《〈三朝北盟会编〉考》一文,其中第九部分是《引用书杂考》,共考证《三朝北盟会编》引用 的《丁未录》等杂书数十种。我们今天研究两宋之际的文献,尤其是已佚史籍,经常参阅陈先生的研究成果。受文章体例、研究偏重、刊物特点等方面的限制,陈先生此部分的考证往往不能展开论述。本文 试在陈先生的基础上,选取十种杂史类文献重新钩沉,努力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尝试获取一些新的突破。



宋元史研究

《文山集》的编纂及其评价的形成: 文天祥——集体记忆的形成

近藤一成著 邹笛译

摘 要:文天祥与江西南部地方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密,而他本人在元大都被处刑之后,最先奔走致力于为他汗青留名的也是江西南部的士人们。本文通过梳理文天祥就义后,与他关系密切的江西南部士人邓光荐及富田文氏家族成员的行动轨迹,试探讨他们在文天祥评价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借以明确后世所熟知的文天祥形象在元朝士人之中定型的过程。


论宋辽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李德山 冯 雪

摘 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空内,不同人群、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既繁且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辽间的文化交流也是如此,宛如一条连绵不绝的纽带,将宋辽间经济、文化等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仅深化了汉族与契丹族的民族感情,尤其促进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同步发展。


元任士林《松乡集》版本新探

陈广恩

摘 要:任士林是元中期江浙地区比较著名的文人,其诗文集《松乡集》对元代尤其是元中期文史研究颇具价值。《 松乡集》流传下来的版本比较多,其中刻本有5种,抄本至少有19种。历来被学界判定为元刊本的日本静嘉堂藏本,其实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刻本是同一个版本,均是明初建文元年刻本。收藏在重庆图书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明泰昌元年刻本,是《元诗选》本和绝大多数清抄本依据的底本,该本比建文本多出7首任士林的诗歌。光绪十六年孙锵刻本,是在泰昌本基础上修补的,相当一部分版面直接使用泰昌本的旧版,并且校订了不少泰昌本的讹误。流传下来的《松乡集》的抄本,有的经过藏家校订,有的抄写时还补充了序跋题识等相关内容,也有其各自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焦竑《老子翼》知见版本十四种源流初探

赵灿鹏 骆 妍 

摘 要:焦竑《老子翼》是明代老子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其版本可分析为五种系统:(一)明刊三卷本,包括明万历十六年首刊的王元贞刊本,明长庚馆刊本及明陈长卿刊《老庄翼》本;(二)《 续道藏》六卷本,删去各家注解,只存苏辙注和焦竑《笔乘》自注;(三)《 四库全书》抄本;(四)八卷本,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刊《渐西村舍》本、民国三年《金陵丛书》排印本、民国间成都昌福公司排印本、民国二十九年《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五)和刻六卷本,有承应二年刊本、宽延四年刊本及明治四十四年《汉文大系》排印本。此外有清乾隆五年郭乾泗重校本,改题《老子元翼》,内容较焦竑原著有许多改易。


北宋朝参制度变革与宫城格局之关系

李芳瑶 刘年浩

摘 要:北宋建立之初形成了大朝会、正衙常朝、内殿起居、“入閤仪”等一套朝参制度,但同时也一度在朝廷中出现要求在本朝恢复唐朝朝参制度的观点。经过反复争论,这场争论最终以元丰年间朝参制度改革、新的“四等朝参”格局形成、反对恢复唐制的观点胜利而告终。北宋朝廷没有选择恢复唐制的原因有很多,如唐制过于烦琐、北宋官制内在影响、宋朝统治逐渐巩固后对传承唐朝正统性的需求减弱等等,但核心因素还是因为唐宋宫城格局存在根本差别,最终导致宋朝恢复唐制失去了可能性。


高登故事流变考略——兼论绍兴冤狱平反之一隅

周新楠

摘 要:南宋绍兴年间,漳浦人高登因忤逆秦桧而贬死容州,名在罪籍。其后三任漳守为之上书鸣冤。而在平反前后,关于高登故事的文本亦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丰富的层累式书写,其以突出高登不屈于秦桧的正面形象为重点,从最初不足三百字的叙述发展至千余字的《高东溪先生言行录》,并最终为官方修史所承认,编入《宋史》列传。但考辨《宋史》及相关文献,诸如与修《徽宗实录》、 静江府狱等事迹多有矛盾可疑之处,其应是为塑造和丰富高登形象而有意删改编造的结果。高登故事的形成与绍兴冤狱平反有着密切关联,其起于地方社会的平反诉求,又因平反的成功、朝廷的褒奖,使更多人参与到历史书写之中,由此展现出绍兴冤狱平反之于地方社会的互动及影响。


南宋儒学家李石所撰碑志文中的巴蜀士人形象

武胜鑫

摘 要:巴蜀士人是李石所撰碑志文中最为主要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与巴蜀士人广泛的社会关系,增强了李石对他们生平事迹的熟悉度,便于其为之撰写碑志。另一方面,坎坷的科考经历,提升了李石对巴蜀士人的情感认同,使得其乐意为之撰写碑志。李石所撰大多数巴蜀士人在读书生活上热衷《春秋》学和《易》学、善诗作文;在社会生活上抚恤乡民、管理基层。较之南宋中后期的士人碑志,李石所撰巴蜀士人很少涉及士子应举生活中的义利观念,而是在强调他们乡里善人形象的同时突出其儒侠的性格特点。这一形象反映了宋代业儒观念机制下大多数士人的人生追求,传递出李石“重人情、尚经世”的苏学思想倾向,也折射出巴蜀地域文化熏染下士人碑志的独特性。



文献与社会文化

人称代词“同实异称”考:以艾儒略《纪略》《引义》为例

张玉梅 李燕妮

摘 要: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著《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天主降生引义》具有中国传统史书的“信史”性质,其文体可分别归入“纪略”“引义”类,并属随文而注的训诂体式。聚焦二书行文中人称代词“同实异称”问题,穷尽式梳理考察“天主”义人称代词(包括“信徒对天主的尊称”和“耶稣对天主的尊称”)和“耶稣”义人称代词(包括“信徒对耶稣的特称”和“耶稣对自己的谦称”),得出结论:其一,艾氏对尊称代词、谦称代词的运用,体现其高度自觉借用汉语语法规律,灵活发挥汉语人称代词的表尊文化。其二,对传教士汉籍文献资料的考察可丰富明清时段的汉语史研究,可推动汉语及其文化的研究深度、传播广度,具有不可忽略的汉语文化传播价值。


《稽瑞录》版本考

张学谦

摘 要:《稽瑞录》在明代有两种刻本,一是万历三十九年屠观我、沈泰刻本,二是万历间许光祚刻本。两本均源出许光祚藏本,然行款、版式完全不同,文字差异亦甚多,盖因屠、沈二氏校订之故。万历间许光祚刻本清代中期曾藏于陈揆稽瑞楼,今已不存,清初抄本、道光七年张蓉镜抄本、道光七年张履祥抄本、道光十四年顾湘刻本等皆据此本抄写、刻印。然顾湘刻本改动书名,虚构宋讳,转失原貌。


《孙月峰先生全集》的版本及史料价值

毛秀芬 刘晓东  

摘 要:《孙月峰先生全集》系明万历朝重臣孙鑛的文集,目前有明末辑刻本、清嘉庆重校本两个版本存世,集内收录了孙鑛自读书举业至乞罢回籍间的大量文书资料,特别是其在山东巡抚、蓟辽总督、南京兵部尚书等任内留下的众多题奏疏议,所涉内容大多为影响到明中后期国家层面的重要边疆、军政与社会民生事件,多为其他史料所不载,是深入研究晚明政治军事、边疆史以及壬辰战争等相关领域的一手资料,有必要考辨其版本情况及史料价值。


鲍溶诗集版本及流传考述

高 崎  

摘 要:中唐诗人鲍溶的诗集,宋代有过三个不同的版本:欧阳修所藏的一卷本,史馆所藏的五卷本,曾巩据一卷本和五卷本所辑得的六卷本。从目前收集到的鲍溶诗集的六种版本看,明毛氏汲古阁刊《唐六名家集》本、清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全唐诗》本、两《四库》本可能上承曾巩辑得的六卷本;清初贞隐堂刊《中唐晚唐诗》本、清康熙间刘云份编《中晚唐诗》本可能上承欧阳修所藏的一卷本,五卷本则没有见到。


琐碎雅笺亦收拾——《壬寅消夏录》的编撰、暌离与复原

魏小虎

摘 要:《壬寅消夏录》基本由缪荃孙负责编撰,但未能最终定稿。此待定稿本后又分藏两家,其中藏于上海图书馆的部分至关重要,却长期不为人知。依据合璧后的稿本目录,对现存内容重新缀合复位,基本可复原全本原貌


“韩瓶”名称的源流及背景考释

李威乐

摘 要:作为江淮、江南地区考古发掘中常见的宋、元、明时期器物,韩瓶器物的广泛使用时期与其名称的存续时期呈现出前后错位的情况。本文梳理了关于“韩瓶”名称的诸文献,考证韩瓶明代以来的口语称谓,考释“韩瓶”在文献中的源流嬗变。包括“韩瓶”的起源、应用、传播、流行并分析其原因,且对文献进行疏证、勘误。该器型衰亡后,文献中的“韩瓶”滥觞于清代前中期,清晚期则广泛见于方志、笔记中,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爱国、忠勇、高洁等意象。这一嬗变也是多因素交融催化而成,清代统治渐趋稳定进而风气逐渐开放、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民族英雄形象的深入人心、乾嘉学派及考据学的发展、金石学研究复振等。


论明清时期云南汉传佛寺修建的影响因素

王荣湟

摘 要:明清时期汉传佛寺遍布云南各地。寺院修建得益于统治者因俗为治、护持佛教的政策。云南军政势力、土官、大姓、士绅等社会群体,出于施善功德的信仰和安抚边疆民众的目的,也致力于修建寺院。高僧以其号召力和经营才干,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寺院,也是影响云南寺院修建的一大因素。明清时期云南汉传佛寺的兴盛是在边疆开发、人口增加、边地文化内地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安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云南寺院修建的重要原因。


清初类书的编纂及其学术史意义

赵成杰

摘 要:清初类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官修类书与私修类书表现出不同的学术倾向:官修类书重视正统儒学中的理学思想,私修类书则着眼于学术发展的本身,不断完善。清初类书的编纂具有学术史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官方正统儒学思想继续强化,四库馆臣内部存在门户之争,推动了私修类书的发展;另一方面类书体系不断完善,实学之风为清中叶考据学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岭南文化研究

刻史料所见清代广东碣石镇水师的基层职官体系——以《建造浅澳天后宫碑记》为中心的分析

吴宏岐 李爱睿

摘 要:今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浅澳村北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所建天后宫一座,宫中《建造浅澳天后宫碑记》组碑之衔名录部分,详细记载有当年广东东路水师重镇碣石镇所辖中、左、右三营诸将弁捐金建庙的相关情况。通过对碑中相关文字信息的解读,可修正补充嘉庆《清会典事例》、 道光《广东海防汇览》等历史文献有关清代广东碣石镇标三营职官体系的记载,进而完整复原道光年间广东碣石镇标三营完整的职官体系,同时还可以洞悉其具体运作过程中的诸多特点


《香港华字日报》小说刊载历程与价值考察

梁冬丽 李 岚

摘 要:《香港华字日报》创刊于1872年,停刊于1941年,创刊时间早、发行时间长、保存相对完整。1872—1903年未发表文学性作品,特别是小说刊载出现了32年空白;1904—1911年,开始创设文艺副刊“广智录”, 1907年改为“精华录”, 发表小说36篇(部)、 小说广告与小说理论资料约200则、约六万字,迅速汇入岭南报刊小说暴发大潮,有几部作品影响相当大,是岭南小说繁盛的实证;1912年以来,小说刊载常规化。漫长的报刊史与独特的文学或小说刊载经历,将《香港华字日报》称为岭南报刊文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经典案例,当之无愧。


学海堂学长林伯桐生平事迹考

张金超 欧阳建华

摘 要:学海堂建立后广东经学由清前期的势弱转向蓬勃发展,这与任教和受学于其中的学海堂人的努力密切相关。林伯桐为学海堂首批学长之一,是嘉道之际学海堂人的重要代表。在林伯桐科举交往、组建希古堂、参建学海堂、同为学长和幕僚、得到后世纪念等经历中体现了嘉道之际岭南学术发展的两大趋势,即重实学的治学之风渐兴与以学海堂为中心的一个文人群体逐步形成。林伯桐在治学处世之时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儒家人生观。名列清史《儒林传》之中,受崇于乡贤祠之内,林伯桐实为嘉道之际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岭南明儒黄佐家学传承论略

王 婷

摘 要:黄佐是明代岭南地区著名学者,有“一代儒宗”之称。自黄氏先祖黄从简孤身入岭南,至黄瑜、黄畿始在文化上有较大建树。在黄瑜、黄畿的教导和熏陶下,黄佐成长为岭南著名学者,在文化上取得很大成就,后世学者对其在理学、诗学等领域的造诣交口称誉。同时他也是黄氏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历经黄瑜、黄畿、黄佐三代人的家学赓续,黄氏一族形成了家族教育、编刻先辈著作、传承家族藏书、遗物激励四条家学传承路径,深刻影响了黄氏后裔的家学传承。黄佐之后,香山黄氏家族后学中出现了诸如黄逵卿、黄绍统、黄培芳、黄映奎、黄佛颐等知名学者,黄氏家族也随之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文化世家。


纪念陈乐素教授诞辰120周年暨全国高校古委会第四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 旭 王浩达

摘 要:20236月,“纪念陈乐素教授诞辰120周年暨全国高校古委会第四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与会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期刊编辑近200人,征集论文近130篇,议题涉及陈乐素学述与宋史研究、古籍保护与整理、文献目录与版本、文献纂集与诠释、古典文学与小学、地理民族与信仰等方向。与会学者一方深情回顾前辈学人的生平行谊与学术风范,一方面热烈研讨当代古籍、文史研究的新条件与新趋向,体现了文献整理与文史研究双向互动的学风取向,充实而有光辉,允为一时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