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讲座回顾:新出孔子语录文献与儒家著作之衍生谱系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2025425日下午,中华文化论坛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新出孔子语录文献与儒家著作之衍生谱系”,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三楼中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宁镇疆教授主讲,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赵灿鹏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内容分为“公言”的表现与辨识、“公言”与孔门著作的衍生、《论语》相关问题、近出楚材料的分析四部分。


 赵灿教授致欢迎


首先,宁镇疆教授提出了“公言”的概念,并论述了“公言”的表现形式与辨识方法新出安大简所载孔子语录为例传世文献中,该语录孔子弟子所。为何会有“版权”之争?在宁教授看来,语录应该是孔子所说,其性质属于孔门的“公言”。所谓“公言”,即源出孔子,并被多弟子所知的言论。“公言”的流行,即孔子言论的经典化,其在纵横两个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横向方面,强调孔子言论传播范围之广;纵向方面,体现“公言”在孔门师生间的代际传承。那么如何辨识孔门“公言”?可以从形式与意义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用例在形式上相差无几二是语词形式虽然不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尤其是后者,超越了形式甚至文本。有时候“公言”传承的链条不是缺失,而是缺少发现。


宁镇疆教授讲座中


在此基础上,宁教授示我们,新出文献研究不能轻率“立异”,要避免把仅仅是形式和文本上的不同夸大为“意义”的不同。以《论语》为例,在流传过程中“义”胜于“言”、“言”胜于“书”,不能局限于从“文本”角度考虑问题不能过纠结于语词表述层面,有时候超越“文本”是必要的。

宁镇疆教授进一步指出,孔门著作的衍生也与“公言”密切相关。一方面,“言”的经典化先于“书”的形成和经典化,所以孔门“公言”能够在弟子后学的记载中互见。另一方面,《论语》不可能尽收夫子之“言”,势必会在孔门衍生著作中“重出”来“佐证”公言。

接着,宁教授也批评了“形成中的《论语》”说法。他从年代进行分析,认为在汉代以前《论语》就已存在,汉代的齐论、鲁论与此后出土的《孔子曰》等文献是《论语》流传和传播过程的产物,是一种重新选、组的结果。而《论语》的仿拟之作与《论语》在著述体例及内容上的“形似”或“重合”,都是孔门“公言”。这些文献是平行关系,都属于“公言”在横向上“点”的表现。

最后,宁镇疆教授又将讨论重新归结到新出文献研究中,通过发掘“公言”来分析孔子语录材料。以安大简《仲尼曰》中“华繁而实厚”、劳逸的论述等为例,宁教授认为《论语》等文献中有意义相同的表达,说明这些都是孔门“公言”,可以进一步佐证传世文献。

在提问互动环节,来自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各校的本科、硕士、博士同学,向宁镇疆教授请教律令与《汉书·艺文志》目录分类、出文献诸子学派研究、新出文献与《史记》异同比较等问题,宁镇疆教授一耐心地做了解答并强调不能一味相信出土文献,要以传世文献为基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史源上找到越早的证据越好。


同学们向宁镇疆教授请教


讲座进入尾声,赵灿鹏教授进行总结。他再次感谢宁镇疆教授带来的精彩学术讲座指出“公言”概念的提出,文本型“公言”与意义型“公言”的分别等认识,都具有“发覆之作”的意义,扩充了孔子思想的资料带来研究突破的新契机,或将改写早期儒家思想热烈的掌声之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宁镇疆教授深刻的学术见解开拓了听众的视野,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和思方式老师同学深受启发。


老师们合影留念

文字:温林豪

图片:黄扬帆

审核:赵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