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中华文化论坛系列讲座——“宋政府的纠错机制与运作”,在热烈氛围中圆满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程民生教授主讲,由暨南大学文学院许起山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围绕宋代政府的纠错机制展开,系统分析了其制度设计、外部运作方式及实际效果。程民生教授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宋代如何通过体制内外的多重机制,实现政策调整与错误修正,带领现场学子开启了对宋代政府纠错机制的探索。
讲座伊始,程民生教授简单介绍了纠错机制的概念和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以及宋代纠错机制产生的政治背景,指出宋代政府纠错制度尤为典型,值得研究。程教授提出宋朝纠错机制更加完善,途径更加多元。首先,宋朝有解决纠错的机制(从源头上纠错)——朝议纠错、封驳纠错与政令审查纠错;其次,宋朝有监察纠错的体制——台谏纠错、考课纠错以及审计纠错;另外,宋朝还具有司法纠错机制——鞫谳纠错以及录问别堪纠错。程教授结合大量详实的史料与案例,详细生动地展现了宋朝纠错制度的设计与运行。
(程民生教授)
接着,程教授深入探讨了宋朝通过诣阙上书、舆论监督和灾异警示三大外部机制进行纠错。当地方官府因能力不足或主观原因未能解决问题时,民众可通过诣阙(含伏阙)上书,实现下情上达,有效防止基层官员欺上瞒下,从而维护宋朝社会的稳定与公正;程教授指出宋代皇帝积极下诏求言,如宋徽宗在立皇太子时以及宋孝宗即位后颁发诏令,征求臣民建议,要求臣子直言进谏。其次,程教授剖析了宋朝皇帝常因灾异(如地震、旱灾等)下诏罪己,并调整政策(如宋神宗因天灾暂停新法部分条款)。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宋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纠错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和官员腐败问题。
程教授深刻剖析了宋政府纠错机制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大量史实展现了宋政府纠错机制取得的成就,如在改善民生、改善官员任命、平反冤案等方面产生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程教授进一步指出宋代政府纠错机构存在空转的现象。程教授提出宋朝纠错机制本质上是为维护皇权统治服务的,其效果取决于君主的开明程度和统治集团的腐败程度,在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时,纠错机制往往失效。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也多是对下有效、对上失效,会出现局部、短期的空转。
讲座尾声,程教授总结了宋朝构建了一套系统化、多维度的纠错机制,形成了制度约束与道德规范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补充的完整体系。在实践层面,这套机制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遏制了官员腐败,为两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其实际效能仍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环境。在皇权专制强化或权臣当道时期,纠错机制往往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醒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互动环节中,面对同学提问的宋代政府纠错体制是否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以王安石变法初期,由于台谏官极力反对,后被罢免,是否反映宋代纠错体制和政治革新之间的张力和对冲,宋廷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程教授认为这不是宋代一个朝代的问题,制度有时难以保障或阻止政策的实施,在效率与机制发生矛盾时,维护机制更为重要。根据宋朝相关制度,提示我们王安石变法值得进一步思考。另外,程老师向同学门分享了自己多年做学术的心得,提出多读文献,善于发现问题,并回忆了当年在暨大读书时用卡片抄录史料,再将卡片分类,后形成论文、课题等,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宝贵的治史经验。
(程民生教授和同学互动)
讲座结尾,许起山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概括,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陈广恩老师回顾了程民生教授与古籍所的渊源,对程民生教授对古籍所工作的支持,以及作为杰出所友光临母校,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会议圆满落幕。程民生教授带领大家走进宋代政府纠错体制,让同学们生动的理解制度的形成与运转,启发同学从多角度探索历史。
(许起山老师在作总结)
(陈广恩老师在作总结)
图文:卢婷婷
初审:许起山
复审:黄学超
终审:麦思杰 陈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