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加强集刊建设,助力学科发展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建设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4-05-23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2024519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辑部举办的“加强集刊建设,助力学科发展——《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建设讨论会”,在文学院第一文科楼四楼中厅顺利举行。

会议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主编陈广恩教授主持。会议邀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委夏泉教授,《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委、澳门科技大学汤开建教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研究》原常务副主编、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社会科学》主编李振武教授,《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委、中山大学历史系曹家齐教授,暨南大学社科处曹志鹏副处长,《暨南史学》主编、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马建春教授,暨南大学《暨南学报》王辰月编辑等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辑部成员、古籍所部分教师和同学。



会议首先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致辞。夏泉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深情回顾了古籍所第二任所长、《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创刊者常绍温先生创办刊物的情景。夏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71日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讲话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去年62日,总书记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道:“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因此,进一步办好《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随后,古籍研究所所长陈广恩教授介绍了《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近年来的建设情况。陈广恩教授指出,2024年是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此次座谈会也是古籍所所庆系列活动之一。《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创刊于1990年,现已经历了三十四载春秋,目前已出版至29辑。2022年后,《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将所刊改建为学术集刊,邀请文史学界著名学者担任编委,同时所刊设有编辑部,一年出版两期。集刊开设有文献考辨、专题研究、岭南文化研究、新见文献、域外研究等专栏。目前集刊面临经费紧张、优质稿源不足等问题,希望各位专家能为《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之后,与会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高见。汤开建教授指出,《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建设对于暨南大学文科发展很重要,要想提高刊物知名度、认可度,就需要“高质量的稿子”,并且需要突出刊物特色,比如以宋元、明清、港澳为特点,打出自己的“品牌”。刘正寅教授指出,在目前刊物的评价机制中,稿源质量、引用率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另外,公众号的建设对于刊物发展也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刘正寅教授还谈到了“把握发刊时间”“举办相关夏令营活动提高刊物知名度”等具体策略。李振武教授提出如果利用公众号宣传刊物,就需对公众号文章做出摘编、导读,让读者能更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曹家齐教授以《北大史学》刊物建设经验,提出“组织编委,轮流组稿,办专号”的方式,由编委针对学界热话题,进行组稿,发表系列文章,提高稿源质量。马建春教授强调了公众号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刊物建设需长期关注某一方面问题,找到自身的特色。王辰月编辑也认为,刊物创办一定要利用主流文献平台,设置具有自身特点的专栏。曹志鹏副处长在听取各位专家建议后,表示学校社科处会全力支持《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建设。除此之外,古籍所叶农教授、赵灿鹏教授、曾肖副教授也指出,如果使用公众号进行推送,应该推送一些有趣味的、比较重要的文章。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国内其他高校既有的刊物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可以吸收古委会直属高校古籍所的办刊经验。

在听取了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后,由文学院副院长、《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副主编王京州教授进行总结发言。王院长表示,各位专家的建议具体细致,对刊物建设至关重要,《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编辑部将把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与经验贯彻落实到刊物未来的建设中去,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尽管仍有重重困难,但是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的帮助下,《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一定会越办越好。


文字:陆韦志

摄影:李承欣

  初审:陈广恩、曾肖

复审:黄学超

终审:麦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