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二十九辑摘要

发布时间:2024-04-18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文献考辨

宋史》“太祖朝札记

顾宏义 

摘 要:本文乃读《宋史》札记,大体对涉及太祖一朝的有关记载之部分未详处予以注释之,隐微处予以阐述之,讹误处予以订正之。

 

曹植诗赋互渗的表现及其阶段性特征

雷恩海 欧阳一锋 

摘 要:曹植各体兼擅,尤长诗赋,其诗赋呈现出诗之赋化和赋之诗化特征,即将赋体文学的题材、结构、语言和铺陈手法引入诗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雅化了诗歌语言,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又将诗之凝练性、抒情性和韵律化等特征运用到赋体文学的创作中,增强了赋的抒情色彩,于张衡、蔡邕等人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抒情小赋的发展。赋化之诗与诗化之赋共同展示了曹植的心路历程,且因生存状态的改变,互渗背景下的诗赋作品在抒情方式上具有阶段性特征,整体上呈现出由直露渐趋含蓄的抒情风貌。

 

《八家后汉书辑注》献疑数则

张寅潇

摘 要:《八家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八部纪传体及编年体史书,至迟在宋元之际均已散佚,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是目前较好的辑本,嘉惠学林实多。该书曾于1986年初版,2020 年再次修订出版,然百密一疏,该书在句读、专名号标注、注释等方面仍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现将其存在的疑误胪列于下,供读者参考。

 

《玄中记》的著录、版本与书籍性质

曾 肖 

摘 要:《玄中记》一书约亡佚于北宋初年,宋代目录著录在“地理类”,至清代列入“小说类”。元代陶宗仪首先辑佚此书,明末清初复有抄本流传于世;清代以后先后出现黄奭、茆泮林、马国翰、叶德辉、鲁迅的辑本。六个辑本当中,陶本辑佚的条目最少,无一定的编排规律;黄本在条目的补辑、文字的校订、编排的顺序上都有一定贡献;茆本的条目最多,但有剪截拆分的现象,其编排顺序更加合理,有参考《山海经》等“地理类”书籍的体例,采用先山后海的编排;马本注意文字的校勘,关注到《玄中记》的叙事性,其编排顺序表现了从人到物、从中至外的新特点;叶德辉依照茆本的编排方式,将辑录来的文献依类相从,每条举一例或数例,依次排列;鲁迅吸收并发展了马国翰的编排方式,在文献辑录和文字校勘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绩。六个辑本当中,只有茆本对每条佚文命名。从辑本的变化来看,《玄中记》的叙事特征逐渐被认可,也是中国小说观念不断发展的体现。

 

缪荃孙藕香零拾静轩集校勘辨析举隅

唐倩若 

摘 要:元人阎复有《静轩集》《内外制集》文集二部,原本皆已失传。近代学者缪荃孙编刻《藕香零拾》丛书时从元代和清代的各家诗文集、方志中辑录阎复佚文,并做了一番校勘工作。本文以《藕香 零拾》本《静轩集(以下简称《藕》本《静轩集》)十五个校改案例为例,辨析缪荃孙的研究成果。结论是缪荃孙因不谙元朝地名、年代、人名等问题,将不少佚文不误处改是为非,因而引用阎复佚文时,应优先利用《元文类》《元朝名臣事略》等元刊元代文献。

 

明儒黄佐诗文系年考

刘敬宜 陈广恩 

摘 要:黄佐是明中叶岭南地区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数量庞大,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其诗文集《泰泉集》。《泰泉集》共60 卷,收录了黄佐诗文1200余篇,内中大部分作品并未记载明确的创作时间。目前学界对黄佐部分诗文的系年有相关考证,但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和讨论。本文在研读黄佐著作、相关史料及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泰泉集》中16 篇诗文的具体系年提出新的考辨。

 

新出宋元学案补遗抄本残卷校读记

赵灿鹏 

摘 要:2004 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丛书“历朝学案补 遗”,收有佚名辑《宋元学案补遗残稿》一种,实为清代王梓材、冯云濠等纂修《宋元学案补遗》抄本残卷,抄写时间约在1933 年。残卷内容为《深宁学案补遗》(王应麟)、《东发学案补遗》(黄震)部分,属《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五及卷八六。与通行的《四明丛书》本对勘, 残卷有较多阙字及脱衍讹误,内容次序亦多错乱,并非质量优良的善本;但因抄写时代在先,较多地过录保存了原书的内容,在文字方面,亦多有可据以校正《四明丛书》本讹误,及补充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近年出版两种点校本之不足者。

 

专题研究

清同治三年天主教会稽置产案分析

康志杰 

摘 要:1860 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预示着清政府对天主教置产限制逐渐宽松。同治三年(1864),浙江主教田嘉璧按照条约规定在会稽购房,交割成功后却遭到官府的刁难与阻挠,“会稽购产案” 由此成为近代天主教发展中的一个节点性事件。本文以档案文献为研究蓝本,对置产始末、中法双方的立场、对条约理解的差异以及置产案催生出更为详细的条款(《柏尔德密协议》《法国教堂入内地买地 来往照会》)等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区域天主教的历史角色及特色,希望此案对中外关系史、中国天主教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有所裨益。

 

朝鲜王朝蒙学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刘永连 赵利雯 

 要:在历史上,朝鲜半岛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蒙学教育,至朝鲜王朝时期这层关系尤其突出和密切。一方面,在教育态度、理念、内容、方法和目的上,两地蒙学教育极为相似和一致。另一方面,朝鲜对中国蒙学教材有所选择和创新,重视朱子学理的推行和渗透,衍生出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搞清楚这一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东亚文 化圈”诸多问题乃至东亚国际关系,对当前推进中国与朝(韩)对话和 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有借鉴意义。

 

唐代中后期的公私书画收藏

李芳瑶 

摘 要:本文讨论了唐中后期公私书画收藏的状况。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文化秩序造成极大破坏,皇家内府和私人书画收藏都在战乱和随后的社会动荡中毁佚散落。国家收藏直到文宗时期才稍微振作。新的书画收藏家亦在这一时期兴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新的书画收藏家通过较为成熟的书画交易市场获得藏品,有的幸运地获得战乱中散佚的国家收藏;另一方面,皇家内府通过臣子主动或者被动地进奉获得书画艺术品,与私人收藏家之间形成潜在的争夺。

 

唐末五代成德节度使王氏家族史事考证

向传君 

 要:清道光十七年(1837)河北正定出土的《王镕墓志铭》,因为残缺内容较多,加之已往学者对藩镇研究不够深透,造成该墓志中的史料至今仍不被学界利用。其实,此墓志不仅记载了唐末五代成德节度使王氏家族的诸多史事,还展现了著名割据型藩镇河朔三镇之一的成德镇走向覆灭的历史,对于研究成德镇王氏家族的史事和唐末五代史有着重要意义。

 

宋代宗庙祭礼与雅乐运用

刘 

摘 要:宗庙祭祀在宋代祭礼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初庙制继承唐 制,立高、曾、祖、祢四庙。后立庙逐渐增多,到了徽宗时期,已增至九庙十室制。北宋亡,太庙废。南宋绍兴间,重立太庙。在宋代宗庙祭祀中,除太庙祭祖外,还有景灵宫祭祖。景灵宫创建于北宋真宗时期,后多有修,至徽宗,规模空前。北宋亡,景灵宫废,南宋绍兴间重建新殿。对于宋代皇帝亲享太庙与景灵宫的礼仪与所用雅乐,现存史料并无完整记载。但《文献通考》存有南宋绍兴十三年郊祀前皇帝亲享太庙与景灵宫的相关仪注,但未载所用雅乐乐章及乐曲。《中兴礼书》未载相关仪注,但对其所用乐章、乐曲皆有记载。此外,《宋 史·乐志》也记载了该礼仪所用雅乐乐章,但未载乐曲。本文结合 《文献通考》《中兴礼书》《宋史》所载,尝试对南宋绍兴十三年郊祀前皇帝亲享太庙与景灵宫所用雅乐及相关礼仪场景进行还原。

 

童幼教育与中欧教育会通的最初尝试

陈才俊 

摘 要:1632 年,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高一志撰写的中文著作《童幼教育》在山西绛州出版。高一志充分发挥自己精通中西古典经籍、谙熟中西传统文化的优势,借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思想理念,将欧洲古典及文艺复兴教育思想引介至中国,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融于《童幼教育》之中。《童幼教育》系西方人首部专门为中国士绅撰写的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其宗旨是向中国知识界推介欧洲古典及文艺复兴教育思想,故虽以“童幼”命名,然阐述之理念并非限于儿童教育。该书乃中欧教育交流与会通之最初尝试,不仅让晚明中国士绅认识到一种完全有别于儒家传统教育的异质教育思想,而且很大程度上触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蒙。

 

从英属海峡殖民地到法属印度支那

吴 青  平兆龙

摘 要:海峡华人陈省堂曾在越南羁留五年之久,留下大量有关越南社会的珍贵记录。一百多年前的越南作为法国人的殖民地,在出入境管理体制、华人帮长制、税收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可体现出法国人的主导地位。在陈氏眼中,越南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状态。陈氏特别关注华人在越状况,尤其因华人社会地位低微、被迫缴纳身税等感到不满,为此他还期望华人上流人士能有袍泽之情。通过对陈省堂笔下越南社会的剖析,有助于解析越南华侨华人史、越南社会史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关系网络等复杂关系,为理解近代越南华人生存环境提供新的视角。

 

岭南文化研究

颠覆林大钦论潮州歌册翁万达全歌的民间话语流动

詹晓悦 

 要:潮州歌册《翁万达全歌》故事中,来自民间的话语形塑了恶官林大钦、英雄谢敬龙,故事张力中隐含着民间话语的矛盾情绪:地方宗族面对封建国家权力干涉时有焦虑、不满与反抗,但在关乎家族的生存中,又对国家有某种程度的依赖。这是因为民间话语的反抗是沉默的,故事文本提供地方宗族与封建国家权力这一对文化关系演化的作用力场,民间话语再现文本生产时的历史环境,还原被主流话语忽视的民间情绪;但这种对现实等级秩序的审视和反思仍受到来自文本外部行政手段的干预,只能将政治话语暂时悬置,代之以劝善因果的主题。

 

论明代中后期右江区域格局的流变

麦思杰 

摘 要:明代中后期是广西右江土司制度变迁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里,朝廷对右江土司的控制日渐严密。以王阳明、林富为代表的官员,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重新塑造了右江的区域格局,为清代的改土归流奠定了基础。

 

罕见文献

全宋文失收南宋类书序跋辑考

王京州 武文杰 

摘 要:序跋是宋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作为副文本,散在各书之首尾,因此尚多有逸出学者视野之外,从而未见录于《全宋 文》者。通过对南宋类书序跋的裒辑与整理,发现《全宋文》失收类书序跋十二篇,爰据原书辑录,并从作者、内容、价值等方面加以考述。

 

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致周恒祺书札七通考释

刘兴亮 

 要:本文对周恒祺所存晚清驻日公使何如璋致札七通进行整理研究,这些书札主要记录了光绪初期围绕琉球存废、中俄议约等事件,清廷上下所作应对,以及李鸿章、周恒祺、何如璋等高阶官员对日、俄国情的看法和感受。这些内容不仅可对近代中日、中俄关系研究作重要的史料补充,还涉及双方知识阶层交往之片段,反映了近代错综复杂的中外关系的几个侧面,折射出洋务运动过程中两国民众尤其是精英阶层心态的某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