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宋元明清文学文献与海外流播工作坊在暨南大学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3-12-26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2023年12月22至24日,“宋元明清文学文献与海外流播工作坊”在暨南大学举办。来自香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江苏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多个高校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博硕士研究生出席会议,开展热烈而充分的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

23日上午8点半,会议开幕式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二楼中厅举行,分别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教授、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致辞,刘茜教授主持。王京州教授对各位代表冒着冬日寒风来到广州参会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文献是文本研究的基础,需要加强对基础文献的重视,指出目前古典文献领域的新认识和新研究;激励与会专家学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祝贺会议圆满举行。

高华平教授结合自己对先秦诸子学的研究经验与古典文献学的认识,指出本次会议主题集中在我国近世文学文献及其海外流播;进一步分析宋元明清文学文献有三个特点:一是文献数量庞大,二是涉及领域广泛, 三是域外交流频繁;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致辞结束后,全体与会学者移步到校友楼前合影留念。


(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教授、哲学所所长高华平教授分别致辞)


本次大会发言共分四场进行。第一场主题是“中外文学文献的互通与互鉴”,由广西师范大学梁冬丽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主持,共有6位学者提交论文,相互间进行交叉评议。第一位刘玉珺教授发表论文《坊刻与演音:〈唐诗合选详解〉在越南的传播》,指出清人刘文蔚的《唐诗合选详解》是一部举业用书,用以满足市场和个人授徒教学需求,以及此书在越南的流传和《唐诗国音》《唐诗七绝演歌》《唐诗合选五言律解音》三种喃译唐诗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汤姆斯所译中国小说与中国女性形象西传》一文探讨了汤姆斯于1818—1824年间首次英译的三部中国小说,分别塑造了中国社会深情的平民女性、智慧的政治女性、美丽坚贞的“佳人”和才女群像,对中国女性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深圳大学高志忠教授及其硕士生谭汝霖提交论文《燕行使清宫观戏书写——以乾隆八旬万寿庆典为中心》,考察了朝鲜使者徐浩修、越南使者潘辉益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朝觐目的,对乾隆八旬万寿庆典清宫观戏的经历采取了不同的书写策略。中山大学徐巧越副研究员提交论文《1851-1870:中国艺人在英国的演出探考》,梳理了1851至1870年间英国报刊对中国伶人表演的时评,结合赴西华使的记录,还原这批艺人在英伦的展演状况和接受进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汤琛教授的《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口岸知识人的生存境遇与文化实践》发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广州早期口岸知识人挣脱固有的文化偏见与意识藩篱,在商贸流通中从事通事、买办以及中文教师等新型职业,呈现其先锋性。梁冬丽教授的发言《现社会·青年·纪实:泰国华文报刊〈联侨报〉引发的一场关于社会问题的文学论争》,集中探讨了小说《十日夫妻记》于1928年4月17日至19日在泰国华文报刊《联侨报》连载后引发的论争,在于用纪实文体第一人称书写了青年婚恋问题,反映当时青年人受旧制度束缚而前路迷惘的历史潮流。


   

    

(第一场参会学者发言、评议)


第二场主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海外流播”,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肖丹副教授和暨南大学蔡亚平教授主持,共有6位学者进行汇报与评议。蔡亚平教授发言题为《论海洋政策和制度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以《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涉倭小说及《蜃楼志》等作品为例,探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海禁政策、朝贡贸易制度与海关行政体系对小说创作的广泛影响。暨南大学曾肖副研究员提交论文《伦敦藏清代粤刊小说考述》,全面考察大英图书馆和亚非学院所藏清代广州、佛山等地书坊刊刻的小说,通过来源、类型、版刻特点、价值等多方面展开,探讨清代粤地书坊刊刻小说的发展情况与独特性。暨南大学刘璇老师发言为《日本儒士的小说阅读范例——内阁文库藏林罗山批校中国古代小说考述》,重点研究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林罗山批校的多部中国古代小说,侧重对书中的字词、典故解释,可视作江户时代儒士的小说阅读范例。吴肖丹副教授的论文《中国古典小说在日本江户后期的通俗绘本出版研究》探讨了日本江户后期以平假名书写、浮世绘插绘的通俗绘本,是“文运东渐”平民阅读的推动者和产物,可窥中国小说在江户时期的接受进程。暨南大学肖大平老师提交论文《日本江户时期〈绘本西游记〉翻译底本考——以译本中保留的汉文回目、诗文的比勘为中心》,指出《绘本西游记》是日文翻译史上第一部百回全译本,保留了回目、诗歌、榜文、书信等汉字原文,及其在江户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暨南大学杨刘秀子老师的发言为《王完白翻译小说的发现与价值重拾》,指出晚清基督教医生王完白的翻译小说内容与话语取向是“提倡宗教的道德”,这是取法于基督教的社会建设愿景与晚清小说观念更新交汇的结果。


(第二组参会学者发言、评议)


第三场主题是“社群·文派·学派视域下的文本生成与阐释”,由江苏大学王志华老师和上海财经大学龚敏老师主持,共有6位学者进行汇报、评点。南京师范大学贾宏涛老师发言《风雅遗音:常州学派的“比兴”视野与汉铙歌的“微言大义”》,以庄述祖、魏源、谭献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均不遗余力对汉铙歌进行解读,对这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作了阐释与评述。龚敏老师提交论文《桐城派与〈韩非子〉——以吴汝纶〈桐城先生点勘〈韩非子〉读本〉为中心》,对桐城派围绕《韩非子》而有的(或没有的)相关论述作了检讨与思考,以吴汝纶《桐城先生点勘〈韩非子〉读本》为中心,分析桐城派古文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模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稂志艳老师发言为《儒者之文:桐城派古文的‘因时’之统——以管同〈拟言风俗书〉为中心》,以管同《拟言风俗书》为中心,论述桐城派古文的“因时”传统。岭南师范学院赵元皓老师的《从林联桂馆阁诗赋批评看清代试律诗赋与八股文的合流》一文,从林联桂《见星庐馆阁诗》和《见星庐赋话》入手,指出二书的相似与共同之处,展示了清代八股文、试律诗与律赋的合流趋势。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喻宇明老师发言为《重构地域社群:癸丑兵事后的栖云山馆倡和》,对新见《栖云山馆倡和诗词》词籍稿本、《栖云山馆词存》等材料分析,重构出1853-1856年间以黄锡禧为组织者,吴熙载、范凌双、李肇增、汪鋆、王菼等本籍词人为主的栖云山馆地域社群。王志华老师发言为《〈圣哲画像记〉与清末民初士人学术理念生成关系研究》,指出曾国藩《圣哲画像记》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在中国儒家学术史上的文本“经典化”完成。


(第三组参会学者发言、评议)


第四场主题是“古典文学的多学科考察”,由暨南大学张春晓副教授和《暨南学报》编辑李小雨老师主持,共有6位学者进行汇报、评议。广州市技师学院杨林夕教授发言《论古代诗歌的劳作书写——以现行小学教材选诗为例》,统计、分析了小学教材入选以农耕劳作、日常劳动、手工制作等为题材的诗歌及特点,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各种劳作的反映。暨南大学刘茜教授发言为《宋代雅乐复古运动的历史动因》,指出宋代雅乐复古运动的特点与意义,其深层动因来自于宋人回向“三代”的政治文化理想,深受华夏音乐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李小雨老师提交《词与画的互动——论清中期步韵题画词》一文,分析了清中期步韵题画词的写作模式、独特形式与功用,通过朱彝尊的题画词等具体作品,进一步研究词与画的互动。张春晓副教授的发言《官员祈祷书写及其志趣表达——以苏轼颍州祈雨祷晴为中心》,考察苏轼在元祐六年秋至七年春在颍州进行祈雨张龙公、祷晴佛陀波利的活动,及其祭祀过程中完成的祈祷书写。暨南大学张振谦教授提交论文《宫观官制度与南宋建州理学文人群体》,从宋代特有的宫观观制度切入,通过刘子翚、朱熹在建州的创作,分析南宋士人领任宫观官归乡里居的独特经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李易津老师的发言《杨文骢的诗学思想探析》,通过分析杨文骢《唐人八家诗序》和其他文本,指出其推重诗歌声情、风味,主张复古的诗学思想。


 

(与会老师发言)


23日下午6点,曾肖老师主持了闭幕式,先后有四位老师发表参会感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老师发表参会感言,他对此次会议作出了高度评价,指出各篇论文研究角度独特,学术研究价值较高,各位评议学者也提出了深刻而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这次会议是一次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的会议。暨南大学张振谦老师也对本次会议表示高度赞赏,让他感受到了各位学者的专业、严谨和温暖,也借助冬至这个美好的节日祝福大家能够身体健康,平安长寿,五十年后依旧能欢聚一堂,讨论前沿的学术成果。暨南大学杨刘秀子老师表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本次会议中学习和收获到了许多。她表示,正是这次学术会议让她看到了前辈学者的孜孜不倦,也看到了后生晚辈的不断努力,对今后学术界的发展充满信心。南京师范大学贾宏涛老师以恩师曹虹教授的教导切入,激励大家延续传承上一代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以认真勤奋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学术研究;同时,他表示了参与此次学术会议的美好心情和感受,以及期盼再次相会的美好祝愿。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最后,曾肖老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会议的议题限于“宋元明清”时段,但实际上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和国家地区都十分广泛,从文献到文学,从音乐到绘画,从小说戏曲到文章诗赋,从传教士、燕行使、赴西华使到儒士文人、官员画家、医生教师,以及各种社群、文派、学派,从中国、越南、朝鲜、泰国、日本等东亚地区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文史哲交叉,点线面结合,文献材料丰富,研究对象深广,问题意识突出。

现场交流讨论气氛热烈,在场学者、学生都收获颇丰。在曾老师“岁末逢佳期,来年再相聚”的美好祝愿下,本次工作坊划下了圆满句号。



文字:曾肖、诸梦涵、廖忆玟

照片:陈海明、熊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