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工党支部成立于1984年5月,迄今已有39年历史。支部目前一共有党员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博士后2人,行政人员1人),入党发展对象1人(博士后)。教授职称比例将近50%。除行政人员外,其他党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专业特色与优势突出。支部书记为吴青教授,支委会由吴青、曾肖、李芳瑶和麦思杰四位教师组成。支部中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占比将近20%,支部王京州教授为文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陈广恩教授为古籍所所长,暨南大学十佳科研先进个人;吴青教授为副所长,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暨南大学十佳思政工作先进个人。支部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研究梯队,是一支学术精良、政治过硬、管理高效的队伍。支部联系的学生党支部为中国古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员共计34人。
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先行,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建重点,充分发挥支部在中国历史和文献学方面的学科优势,全方位推进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工作,践行文学院“立德树人”的宗旨。
一、党建与学科建设双促融
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支部党员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突出。支部注重党建工作与教师的学科紧密联系,党支部在建立学科点上,始终围绕学科发展的中心开展。支部工作计划与学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不断促进支部工作的创新和尝试,便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目前古籍所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3项,每位教师都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民委、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等政府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在服务政府的政策咨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所还开办了 “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肇始于2013年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历史文献学专业(方志学)。2015年,正式改为中国史高级研修课程。课程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培养学生100多名,社会反响良好。此外,所刊《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已出版超过20年。
二、打造品牌活动,传承文化经典
以“让文化典籍活起来”为党建目标,充分发挥支部在文化典籍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学科优势。由本支部党员担任骨干力量的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学科团队,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且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在中华传统典籍和域外文献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值得重点提及的是,支部2021年打造暨南大学文学院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经史子集里的中国”。
“经史子集里的中国”本着“立足文院,关爱校园,面向社会,沟通海外”的宗旨,面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军营和广大市民中间,服务社会。目前已在暨大附小、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75842部队、广州图书馆举办近30场系列讲座,通过“广图直播”“南读微博”“南都APP”等平台直播,线上线下听众逾100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力。暨大党委宣传部、南都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发表于南方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较好地体现了暨大古籍所教工党支部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支部品牌已经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做出了榜样。
三、支部共建与人才培养
为探索党建创新模式,支部还开展了校内师生支部共建、与地方文化部门党支部共建、与文学院哲学所教工党支部开展联合党建等多维度的共建活动。支部走出校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本支部与广州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结为共建单位,共同打造“经史子集里的中国”党建品牌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与热烈反响,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了8场系列讲座,扩大了支部党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此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共建活动,通过师生主题党日活动加深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的交流互动。由支部书记吴青教授担任负责人的课程“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入选学校第一批“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卫星厨房’式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培育课程,该课程将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文脉赓续:经史子集里的中国》课程目录)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支部取得了丰硕的党建成果。2021年,支部获批暨南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吴青工作室,2023年支部获批广东高校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来源:古籍所教工党支部
初审:侯丽庆
复审:麦思杰
终审: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