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張其凡《宋太宗:陰影下的帝王》全新再版

发布时间:2022-04-11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图片


宋史研究權威張其凡教授核心著作;

揭開太宗繼位的重重迷霧;

站在兩宋歷史格局上,重新評價太宗的歷史功過;

虞雲國、戴仁柱、何冠環、王瑞來、包偉民、仲偉民、曹家齊、趙冬梅、胡耀飛聯名推薦。

 

一位背負弑兄疑罪的帝王;

一個繼位不正,極力證明自己的繼承人;

一個急功近利,炮製羸弱大宋的統治者。


图片

图片

 作者: 張其凡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萬有引力

副標題: 陰影下的帝王

原作名: 張其凡

出版年: 2022-3-31

頁數: 454

定價: 88.00元

裝幀: 精裝

ISBN: 9787218151748

 

內容簡介:

宋太宗趙光義的一生,似乎總是被籠罩在陰影之下。早年,父兄皆是戰功赫赫,兄長更是在幾年之間黃袍加身,從一個落魄流浪者搖身一變成了九五之尊,而他卻默默無聞,只能在掌權後為自己編造一段漏洞百出的少年時光;青年時,母親著他與權臣趙普相交,多加學習,培植勢力,趙普卻一力反對他成為皇儲,乃至因此被罷相;人至中年,終於登極,皇位的合法性卻又成了一樁眾說紛紜的懸案,史家爭論千年,至今未有定論。

重重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他五十九年的人生,造就了他的多疑、固執與好大喜功,也造就了他的勤政愛民與文治之功。

 

作者簡介:

張其凡(19492016),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前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五代史、宋史、歷史文獻,著有《趙普評傳》《五代禁軍初探》《宋初政治探研》《宋太宗》等十餘部學術著作。

 

名家推薦


張其凡教授是從五代宋初切入宋史研究的,人物研究又是其當行本色,故其《宋太宗》在史實梳理上堪稱輕車熟路而舉重若輕,在史事評騭上更如老吏斷獄而切中肯綮。宋人向以祖宗並稱,然太宗之政之於太祖之政,既有繼承,也有發展,更有轉折;太宗其人與宋初三大謎案的瓜葛水深莫測,在政治、生活、才藝、信仰上兼具多種面相。讀者倘欲把握太宗之政與其人的功過是非,這部傳記洵為總攬全局而獨具識見的力作,迄今為止無出其右者。

——虞雲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宋太宗》一書的再版,讓我們回憶起張其凡教授,他的這本著作,是我們理解五代宋初歷史的基礎,我們都應該對他的學術貢獻表示感謝。

——[]戴仁柱(Richard L.Davis,香港嶺南大學前講座教授、文學院院長)

 

張其凡教授是宋史研究大家,尤長於北宋初年的政治史。他的代表作《趙普評傳》已成研究宋代開國史必讀的經典。他研究宋初名臣呂端、曹彬、楊業、張詠、寇準、王曾的論文,也是研究宋初政治的傑作。這本《宋太宗》,是張教授精研宋初兩朝政治史的成果,其評價在宋史學界有口皆碑。同類的著作,至今仍未有超越者。它與《趙普評傳》可說是張教授所撰專書的雙璧。

——何冠環(香港樹仁大學客座教授)

 

“陳橋兵變”“燭影斧聲”“金匱之盟”,都與宋太宗這個君主難脫干係。試圖媲美唐太宗的宋太宗,完成基本統一大業,推崇文治。而擴大科舉規模,更是奠基了士大夫政治,影響了此後中國的歷史走向。朱熹把宋王朝的開啟定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良有以也。張其凡教授這部曆久彌新的經典之作,堪稱解讀宋代歷史的津逮。雅俗共賞,求知探秘,閱讀之下,更可以深刻理解何以陳寅恪先生講“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王瑞來(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大學講座教授)

 

結束自唐末以來的兵戈紛亂,防止自己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這是趙宋立國後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宋太宗趙光義既在內政與外交中繼承其兄長的開國規模,確定了國運的基本走向,又給它打上了深刻的個人性格烙印。本書對趙光義作為活生生的個人與第二任開國君王這種雙重角色之間的複雜關係,摘取典型史事,敘述繁簡得當,為我們提供了一本深入淺出的優秀歷史讀物。

——包偉民(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本書文字通暢簡潔,內容客觀平實。最可貴者,本書中絕無傳記作品中常常無端拔高傳主之通病。在作者筆下,宋太宗之多疑、好色、殘忍之性格,其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治國無方之庸君形象,躍然紙上,觀點鮮明。作者既肯定他繼太祖之後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也坐實了太宗暗殺太祖的“燭影斧聲”是歷史事實,論證了他的昏庸是宋朝積貧積弱的重要淵源。此書不僅引人入勝,而且特別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入地理解宋朝歷史。

——仲偉民(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其凡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宋史專家,其學問師承史學大家陳樂素先生,擅長歷史文獻、歷史人物及政治史研究,在宋代文獻、人物及政治史研究方面,著述宏富,蜚聲學壇。《宋太宗》一書,堪稱張其凡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在數十年的治學生涯中,張先生對於宋太宗及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宋初政治研究方面最有建樹,曾發表多篇高水準的研究專論,其中主要見解都體現在《宋太宗》一書中。故《宋太宗》一書,看似一部宋代帝王的傳記,而實際上是一部關於宋太宗及宋初政治史研究的高水準專著。該書內容以人物評傳的體式呈現,一方面綜合呈現出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生平、事功、才藝、思想、家庭、子嗣等史實,另一方面則以考辨、分析的論述方式,對太宗一朝關鍵性的政治事件及政治問題,如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皇位授受、君臣關係、宗教政策、內政外交等,作出深入辨析與宏觀論斷,揭示出宋初政治的整體特徵及影響整個宋代政治及政治文化走向的關鍵性因素。全書篇章可謂論斷精審,見解深刻,文筆生動,是瞭解和認識宋代歷史文化源頭及其複雜內容,尤其是宋初政治史的一部理想讀本。

——曹家齊(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一部由五代禁軍史、宋初政治史專家寫就的宋太宗傳,考據嚴謹,評述得當,不虛美,不隱惡,內容翔實,文字平易。

——趙冬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其凡先生與杜文玉、任爽兩位先生合稱五代史三大家,但並非由隋唐兼顧五代,而是從五代拓展到兩宋。因此,《宋太宗》一書除了對宋太宗的人生經歷進行全局性展示,更強調太宗一朝對於宋代國運帶來的影響。在作者看來,宋太宗雖然完成了統一進程,但遺留給子孫的則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危局。

——胡耀飛(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


图片

 

目  錄

 

宋太宗論(代前言)

 

第一章  撲朔迷離: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出生與父兄

第二節  撲朔迷離的早年  

第三節  “陳橋兵變”前後


第二章  韜晦蓄勢:太祖在位時期

第一節  准皇儲地位的確立——與趙普之政爭

第二節  光義勢力的發展

第三節  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第三章  鞏固帝位:即位初期

第一節  安撫人心,樹立威望  

第二節  迫死弟、侄,以遂傳子之欲

第三節  “金匱之盟”,迷霧重重  

第四節  獨裁君主的登場


第四章  完成統一:底定趙宋帝國

第一節  漳泉納土

第二節  吳越納土  

第三節  攻滅北漢


第五章  大闡文治:文官統治之確立

第一節  大開科舉之門

第二節  三大類書之編  

第三節  宋代文官統治之確立


第六章  對遼作戰:積貧積弱之形成

第一節  序幕:石嶺關之戰

第二節  高梁河之戰

第三節  雍熙北征  

第四節  積貧積弱之危局


第七章  統治危機:農民起義之爆發

第一節  宋初的川峽地區

第二節  王小波、李順起義


第八章  皇位傳授:繼位人地位的艱難確定

第一節  長子元佐  

第二節  次子元僖

第三節  太子之立

第四節  舐犢之情:其餘諸子


第九章  家庭生活:寡人有好色之癖

第一節  後宮

第二節  好色

第三節  女兒


第十章  體態、才藝與思想

第一節  體態風貌

第二節  書法棋藝

第三節  思想傾向


第十一章  宗教政策:厚道教而不薄佛教

第一節  繼位與道教

第二節  優待道教

第三節  不薄佛教

第四節  總結


第十二章  君臣之間:太宗與其宰相

第一節  太宗勤政

第二節  太宗之用相

第三節  太宗與趙普

第四節  太宗與李昉

第五節  太宗與呂蒙正

第六節  太宗與呂端

第七節  總結


第十三章  太宗之死:危局之遺留

第一節  太宗晚年的危局

第二節  箭疾的困擾

第三節  托孤呂端


第十四章  千秋功罪:留與後人評說

第一節  前人評論

第二節  太宗功過評說

第三節  太宗之歷史地位

 

附錄

附錄一  宋太宗大事年表

附錄二  主要參考論著

附錄三  引用書目版本


图片

 

圖書樣章

 

在開寶九年(976),太祖如此頻繁地出遊,甚至遠至西京洛陽,可知其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說他是一個垂危的老人,無論如何也難以令人首肯。在現存史籍中,開寶九年正月至十月十九日,都沒有太祖生病的記載,也沒有宰執大臣入視問疾的記載。因此,太祖的猝死,必不是因病所致。日本學者荒木敏夫,曾撰《宋太祖酒癖考》一文,推斷太祖是由於飲酒過度,因而在一夜之間猝死的。太祖常宴近臣、外臣,平日也常飲酒,如杯酒釋兵權,雪夜至趙普家飲酒即是。但是,早在建隆二年(961)閏三月,太祖就曾對侍臣說過:“沉湎於酒,何以為人?朕或因宴會至醉,經宿未嘗不悔也。”說明他飲酒是有所節制的。所以,太祖死於飲酒過度的推斷,論據是不足的。況且,據《長編》所載,太祖最後一次與人飲酒,是與光義同飲,結果太祖死於酒,光義卻安然無事,這不是不可能的,但光義必定在酒中作了手腳,並非是酒本身致太祖於死地的。

光義能夠預知太祖的死期,說明太祖之死與光義必定有關。照理說,光義於開寶六年(973)趙普罷相後,封晉王,兼開封尹,位在宰相上,實際上已是准皇儲的地位,似乎並無必要使用非常手段,從太祖手中搶班奪權。明人程敏政即說:“非病狂喪心者,其孰肯舍從容得位之樂,而自處於危亡立至之地哉?”但是,當光義感至其繼位人的地位受到威脅時,情況就不同了。

到開寶末年時,光義廣羅黨羽,內外交通,勢力大盛,“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不可能不感覺到光義集團的咄咄逼人之勢。開寶九年(976)之前,太祖親征李筠、李重進和北漢時,均令光義留守京城開封,唯獨在開寶九年赴西京之時,卻要光義隨行,並有意想遷都洛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太祖之所以打算遷都,除了避契丹鋒芒及其自敘的原因外,脫離開封——光義經營十多年而根基深厚的東京府,應該是不便明言的重要因素。光義是反對遷都最力者,而在西京之行後半年,太祖即猝死而光義遂登上帝位,這豈不正好說明,太祖的遷都之意確有針對光義之意,因此促成了光義搶先發難,搶班奪權。

宋代史籍中,頗有太祖與光義友愛甚篤、關係密切的記載,以此證實太祖素欲傳弟。如《長編》卷17所載太祖親自監工為晉王第注水、太祖為光義灼艾分痛、太祖稱光義“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長編》卷17引蔡惇《夔州直筆》,記載太祖讓光義在殿陛乘馬,“示繼及之意”;《東軒筆錄》卷1記載太祖至西京,得張齊賢,留給光義為輔相。這種種記載,都企圖造成一種印象,即太祖與光義極為親密,故早就有意傳位。然而,上述種種記載,都是史臣粉飾之詞,文人編造之語,實不可信。鄧廣銘先生在《宋太祖太宗授受辨》一文中,有“辨宋太祖素欲傳弟說”一節,專論其非,言之鑿鑿,當可為據。

考之史實,光義與太祖的關係並非親密無間,是有矛盾、有裂痕的。雖則光義繼位,已使史籍中不可能留下明確的記載,但仔細分析探尋,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

宋末元初人、自稱城北遺民的徐大焯,在其所撰《燼餘錄》甲編,有太祖之死的記載:

 

太宗屢於上前盛稱花蕊夫人才,未匝月,蜀主暴卒。太祖異之,亟召花蕊入宮……悅其敏慧,留侍掖庭者十載,有盛寵。太祖寢疾,中夜,太宗呼之不應,乘間挑費氏,太祖覺,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氣屬縷,太宗惶窘歸邸。翌夕,太祖崩。

 

據此,則光義為了花蕊夫人,先害死蜀主孟昶,又害死太祖。據《長編》卷6記載,蜀主孟昶於乾德三年(965)五月乙酉(十五日)到達開封近郊,太祖派光義勞之於玉津園。六月甲辰(五日),封孟昶官;庚戌(十一日),孟昶即死去了。孟昶從到開封至死,的確“未匝月”。光義為一青州女子,不惜冒犯太祖而必得之,其好色之心可見。為傾城傾國的花蕊夫人而一再下毒手,也是完全可能的。

《隨手雜錄》記載:“太宗朝,武程乞放宮人三百人。帝喻執政:‘宮中無此數。’執政請以狂妄罪之,帝釋而不問。”此事見載於《長編》卷34,是淳化四年(993)七月的事。如此看來,光義是不留意於女色的。實則不然。僅僅四年以後,至道三年(997)五月,太宗剛死,真宗繼位不久,即對輔臣說:“宮中嬪御頗多,幽閉可閔,朕已令擇給事歲深者放出之。”既然嬪御都“頗多”,宮人就更多了,於此可知武程的請求是有根據的。真宗的話,揭穿了太宗宮人不及三百的謊言,不僅反映光義留意女色、後宮人眾,而且說明他護過拒諫,文過飾非。

光義收入後宮的亡國嬪妃,並非僅花蕊夫人一人。《燼餘錄》甲編記載,江南小周后,“歸宋未幾,太宗登位。月朔必令內朝,朝必留侍數日。後主有怨言,暴卒,小后入宮”。江南被宋軍攻滅,在開寶八年(975)十一月,一年後光義即帝位,確系“歸宋未幾”;後主李煜,被光義賜牽機藥害死,見載於《默記》卷上,正是“暴卒”。太宗與小周后之事,宋人畫有《熙陵幸小周后》圖,正可印證《燼餘錄》所載。

清初人王士楨《帶經堂集》卷92,有《跋宋太宗強幸小周后圖》一文,文曰:“觀此,則青城之事不足憐矣。牽機之藥,又何酷也!”可知該圖至清初尚存,為明清時期的不少文人見過。身為宋人,敢把宋太宗強姦小周后的事畫入圖畫,若非真有其事,能平安無事嗎?因此,小周后之事,信所必有;而且連李煜的妹妹也被光義收入了後宮,將姑嫂倆一網打盡。又據《燼餘錄》甲編記載,光義率軍平定北漢以後,北漢主後宮的嬪妃也被光義收用,並帶同北征遼國。

從上述種種記載,都可以看出,光義是個好色之徒,為攘奪女人是不擇手段的。因此,垂涎花蕊夫人美色,當應為光義搶班奪權、向太祖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太祖的猝死,很有可能是光義一夥下了毒手,其原因除了急於登上大寶外,也包含著爭奪美人之意。


广告

万有引力书系·宋太宗:阴影下的帝王(精装)

作者:张其凡

当当
 
广告

万有引力书系·《宋太宗:阴影下的帝王》

作者:张其凡

京东
 

張其凡:二十世紀以來香港地區宋史研究概述

張其凡:三十年來中國大陸的宋史研究(1978-2008)(上)

張其凡:三十年來中國大陸的宋史研究(1978-2008)(下)

張其凡、趙冉《二十世紀以來晚宋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張其凡《五代宋史論集》出版(附:范立舟/序言、曾育榮/代後記)

張其凡《番禺集》出版(附:作者/自序、後記、著作一覽)


曾育榮、劉廣豐主編《張其凡先生紀念文集》出版

暨南大學張其凡(1949-2016)先生逝世,致哀!(附:著述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