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讲座回顾:中华文化论坛第四讲——《十三—十四世纪的丝绸之路与东西交通》

发布时间:2021-11-27 来源: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20211012日晚,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原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刘迎胜先生应邀莅临暨南大学,在文学院报告了题为《十三——十四世纪的丝绸之路与东西交通》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外关系研究所所马建春教授主持。

 


刘先生围绕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图文并茂,旁征博引地讲述了前蒙古时期的东西交通、世界帝国的时代印记、传统西域范围的突破、希腊罗马科技的入华、西域医学的东传等议题。首先,刘先生指出,由匈奴、突厥、契丹等民族开辟的“草原丝绸之路”和宋代开始兴盛的“海上丝绸之路”是蒙元时代东西交通繁荣的历史前提。在此基础上的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军事远征使蒙元成为一个地跨欧亚的世界帝国。这个世界帝国留下了特殊的时代印记,有来自“囊家”(南宋)、“马扎儿”(匈牙利)、“斡罗思”(俄罗斯)等地域的蒙古姓名,有从“日出之处”到“日落之处”的疆域认知,有民族的双向大规模迁徙与新民族的形成,还有以中国的丘处机、耶律楚材、刘郁,外国的不阿里、马可波罗为代表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互通往来。刘先生提到,这一时期的交通范围已超越了传统的西域,“大西”“泰西”的概念标记着中国对地中海地区的观念。希腊罗马的科学文明也借道伊斯兰世界入华,如当时人们制作的地球仪、欧亚世界地图等等,在中国的《经世大典图》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得以呈现,并被明清时期的《大明混一图》和《混一疆理图》所继承。在医学方面,伊斯兰医药入华。元廷诏令增广《本草》,将“番药”补入中国药典。同时,中国的《脉经》等著作经翻译录入《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中国医学开始西传。刘先生强调,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元朝官方语言之一的波斯语起到了“世界语”的作用,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

 


刘先生提出,十三至十四世纪是古代中国最为“国际化”的历史时期,随后在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大航海时代”与蒙元时期的历史作为密切相关。正是马可波罗带回的中国故事,构成远航的第一动力,火药、磁罗盘技术的西传,构成远航的便利条件。刘先生认为,蒙元时代是全球化的真正开端。

讲座的最后进行了现场答疑。刘先生针对同学们请教的蒙元的外向性与明清的内倾性、蒙元时代南线丝绸之路的功用和地位、蒙古人在欧亚不同地区汉化程度问题一一作答。现场交流踊跃,讨论热切!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纷纷与刘先生合影留念。


                                                      撰稿人:刘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