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赓续岭南文脉薪火这一主题,暨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教工党支部联合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于2025年10月28日共同举办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温度的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既是“粤文化”党建品牌的系列内容之一,也是古籍所教工党支部与广州图书馆第三党支部共建成果的具体体现。
活动特邀广州大典研究中心黎俊忻博士作题为《粤剧私有行头制度及舞台美术浅谈》的学术讲座,由历史系与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麦思杰教授主持。

图1 讲座现场,主讲人黎俊忻博士
黎俊忻博士长期深耕于近代岭南社会文化史及华人华侨史领域,重点研究20世纪体育武术与龙狮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本次讲座中,她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粤剧私有行头制度的源流与演变,并深入阐释了该制度对粤剧表演形态、艺人生活实践以及相关行业与行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粤剧专题课。

图2 黎俊忻博士介绍其研究文献
本次讲座伊始,黎俊忻博士以个人学术历程为切入点,回溯了她与粤剧研究的渊源。早年在学期间,黎俊忻博士曾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广东省艺术节工作,并师从程美宝教授,参与整理太平戏院第二代院主源詹勋的日记文献。这段经历不仅深化了她对粤剧艺术的理解,更为其日后系统开展粤剧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对粤剧艺术的深厚理解与研究积累,黎俊忻博士在讲座中重点阐释了粤剧行头体系及其制度的价值。她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在传统戏曲中,“行头”是对服饰、鞋帽、道具与布景的统称,构成舞台美术的核心要素;而“私有行头”则特指艺人个人购置、拥有和使用的行头,独立于戏班公有配备之外。在研究材料上,黎博士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为基础,综合运用报刊、日记、口述史料等多种文献,对粤剧私有行头制度展开了系统考察。

图3 讲座现场
立足详实的史料与制度分析,黎俊忻博士深入梳理了粤剧私有行头制度的演进脉络:自清中叶起,粤剧界已形成注重行头的传统。晚清时期出现艺人自置私有行头的明确记载;20世纪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受上海全女班演出热潮的推动,私有行头发展迎来首个高峰;至20世纪40年代,更多时尚道具与创新布景被引入舞台,持续丰富着粤剧的视觉表达。黎博士进一步指出,私有行头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升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更对粤剧行业的组织方式、行会运作及艺人生态产生了多层面的深远影响。在讲座尾声,黎俊忻博士不仅详细介绍了《广州大典・曲类》文献在戏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也由衷寄语在场同学,希望大家能从丰富多彩的粤剧文化中汲取积极的心灵滋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关于“戏曲文本与舞台真实的关系”,黎俊忻博士指出,因史料有限,研究者需根据具体对象采取合适方法,力求还原历史语境,同时需要保持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与谦逊。针对“自备行头与戏班分成机制的关系”,她分析道,早期戏班竞争以唱功为主,随着行业发展,行头逐渐成为吸引观众、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图4、图5 同学互动环节
最后,麦思杰教授总结道:“从清末到民国,粤剧私有行头的发展轨迹与背后商业社会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历史学研究者与学习者,我们既要关注文献生产和使用的过程——毕竟,文献本身即是历史和社会层累的产物,更要学会回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解读文献,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本之外的深层信息,才能践行史学研究中的‘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

图6 麦思杰教授总结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以粤剧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入探讨粤剧私有行头制度与舞台艺术的互动关系,将学术研究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融合。活动不仅展现了行头制度对粤剧舞台呈现的深刻影响,更为理解岭南文化的传承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7 本次活动集体合照
文字:王怡
校对:谢晓婷
摄影:刘子明、胡凯翔
审核:麦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