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晚上,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中华文化论坛”第四十讲,在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50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伯颜传的探讨及其相关问题”,由日本著名蒙元史学者、明治大学文学部樱井智美教授主讲,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讲师陈新元博士主持。来自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数十位师生冒着盛暑前来旁听学习,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伯颜生平及其历史形象;“不杀”叙事如何进入伯颜传,以及伯颜作为辅助元世祖完成一统大业的功臣形象如何在元代确立;以“不杀”为善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传递给世祖的过程;与伯颜不杀定江南平行的曹彬故事如何成立。

第一部分,樱井智美教授简要介绍了伯颜其人的生平,对元代数量众多的伯颜传进行了细致梳理,厘清了这些传记之间的源流关系。在基础上,列举了明、清两代史家对于伯颜这一英雄人物的评价,指出伯颜的历史形象和历史评价在元明清一直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而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伯颜传》的探讨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樱井教授对1276-1392年间的13 条关键史料进行了排比,清晰呈现了“不杀定江南”的叙事如何逐步融入伯颜传记,成为塑造其一统功臣形象核心元素的过程。现存最早的伯颜传记《丞相伯颜公勋德碑》仅记载了其平宋功绩,未提及曹彬旧事,此时伯颜形象尚以 “军事统帅”为主。随后出现的两部史料,佚名《平宋录》和刘敏中《敕赐淮安忠武王庙碑》首次引入忽必烈谕旨:“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亦曹彬也”,“昔曹彬以不杀平江南。今以六师畀汝,汝为吾曹彬可也”,正式将伯颜与 “不嗜杀”的曹彬绑定。此后,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碑》、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史料,进一步丰富谕旨细节,强调 “曹彬不嗜杀人,一举而定江南” 的典范意义,将 “不杀” 与统一合法性直接关联。明代宋濂编撰的《元史・伯颜传》、《元史・世祖纪》及《事林广记・历代源流》,则完全继承并固化了这一叙事,使 “世祖诫伯颜法曹彬” 成为伯颜传记的标志性情节。樱井教授特别指出,这一史料演变过程并非偶然 —— 从 无曹彬到有曹彬,本质是元代统治者为强化 “大一统正统性”,借用宋代“曹彬平南唐不杀” 的历史记忆,将伯颜平宋塑造为 “仁政统一”,而非 “武力征服”,意在降低江南地区的抵抗心理,巩固统治合法性。
第三部分,讲座进一步拓展至元代 “不嗜杀”理念的传播语境。樱井教授指出,姚枢等汉族儒臣是向元世祖传播“不杀”故事的关键力量。大蒙古国年间,忽必征大理时,姚枢曾向其讲述 “宋祖遣曹彬取南唐,敕勿嗜杀,克金陵不戮一人” 的故事,忽必烈当即表示 “吾能为之”;至元十一年(1274)伯颜伐宋前,姚枢又奏请以 “曹彬不杀” 为诫,直接促成世祖对伯颜的谕旨。除姚枢之外,徐世隆、李昶等士人亦曾向忽必烈灌输“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理念,使蒙古、色目贵族广泛受到“不杀”思潮的影响。畏兀儿人阿里海牙平定潭州时,就以“上谕伯颜以曹彬不杀意”为由,拒绝诸将屠城提议,足见这一理念已成为元代军事行动的重要指导原则。樱井教授指出,“不嗜杀”不仅是 慈悲宽大的体现,更本质地来说,是元代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即通过减少战争杀戮,降低被征服地区的敌意,尤其在平宋、征大理等关键战役中,这一策略有效加速了统一进程,也为后世留下 “仁政统一”的历史记忆。
第四部分,落脚在曹彬这一伯颜的历史参照上。樱井教授细致梳理了北宋至元曹彬历史形象的变化:在北宋,曹彬作为开国功臣,配祀太祖庙,其形象以 “忠谨守法” 为主,“不杀” 仅是其诸多功绩中的一环,尚未成为核心标签;到了南宋,朱熹等人积极构建并传播了一套完整“不杀”的叙述,将曹彬塑造成了“仁将”的典范;元末编纂的《宋史》,则是在《瀛国公纪》中直将“宋太祖令曹彬不杀定江南”直接关联“元世祖诫伯颜法曹彬”,将曹彬从宋代功臣重塑为跨朝代的统一典范,完成了对曹彬形象的“再创造”。而这一 “再创造” 的最终目的,则是服务于元代 “大一统正统性”的建构。
主持人陈新元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樱井智美教授对《伯颜传》相关问题的研究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演讲体现了樱井教授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深厚的考据能力,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并期待有更多的日本学者来到古籍所讲学和交流。最后,樱井教授与现场老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在场的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就日本学界的元史研究资料汇编动态、宋元时期区域社会史研究现状及相关日文数字资源如何获取等问题进行了请教,樱井教授均一一耐心作答,令在场师生深受启发,听众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樱井教授的精彩演讲和答疑解惑表示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黄彩莹
审核:陈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