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厦门大学王日根教授受邀于第一文科楼四楼中厅,讲授了题为“明清江南士人分化——以科举与生计为视角”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学系刘正刚教授主持,古籍所所长陈广恩教授列席,文学院众多硕博生积极参与。
王教授在讲座开篇指出,明清政治格局与社会的变迁,使江南士人阶层在科举与生计间起伏变化,从士人分化亦可洞察明清社会日常与风云变幻。明代科举制度正式且推行深入,清代沿袭并调整,科举成为明清选拔官吏 “正途”,影响深远。明代考中进士者稀少,未中者众多且出路多样,其中明清 “山人” 群体,在南宋初现,于明清更显游民化、流氓化。王教授以王阳明为例,探讨良知与科举关系,王阳明认为立志是通往圣人之学关键,领悟良知能使读书与科举相互促进,凸显其思想深刻独到。但明代科举虽规范,却缺失对良知考核,致使世俗诱惑下良知渐失、风气不良。尽管有廪生作保、限制贱民报考等防舞弊措施,冒籍等乱象仍屡禁不止,凸显科举实际运行的复杂性。
王教授以江南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科举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明代商人地位提升,子弟于经商地科考需获商籍。浙江考点多样,商籍名额变动频繁,冒籍乱象丛生,尽显商人阶层对教育资源、社会地位的激烈争夺,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复杂性。苏南望族视科举为家族兴衰关键,借此维系家族优势、开拓事业。如清代常州庄氏家族,明清时举人、进士数量大增,多人任职翰林院,或因合理课程设置、良好教学质量及深厚家族声望助力。江南科举呈现进士集中、科名层次高、地域分布不均的“人文渊薮”景象。
王教授谈及明清易代时表示,以往叙述中,清朝入主中原满是血腥,“削发易服”冲击汉民习俗,文字狱令文人恐惧压抑,尽显统治者强硬。但近年研究显示,清朝建立后多 “因俗而治”,包容度高,接纳汉文化、以孝治国,使得明末士子多能进入清科场、官场谋发展。王教授以 “江左三大家” 降清后的不同境遇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影响清初才子命运的多重因素。他们虽同处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却因各自的性格、选择与际遇,人生轨迹截然不同。
在论述盛清时期才子命运时,王教授列举袁枚、沈德潜为例。袁枚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还对美食颇有研究,他打破传统偏见,尊重女子才情,门下培养出众多女弟子,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进步思想。沈德潜则大器晚成,凭借对科举矢志不渝的追求,最终获得乾隆的赏识。提及晚清,在多数历史描述中,呈现出一幅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的衰败景象。但王教授强调,历史在每个个体身上留下的印记各不相同,人生充满着起伏变化。比如易顺鼎,自幼聪慧过人,却在科举之路上失意;蒋春霖出身盐商家庭,同样科举不顺,又遭受情感与生活的双重打击,最终以悲剧收场;龚自珍学识渊博,受家学与友人影响,积极倡导变革,其文学与思想都别具一格,在晚清的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
讲座尾声,王教授就“文人心理”“江南史研究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切互动。刘正刚教授为本次讲座作结,指出王教授凭借大量个案,呈现了明清士人分化与多样特征,探讨了其命运转变的复杂。刘教授注意到其间王教授对明清知识女性多有涉及,进而提出明清知识女性的具体状况又是如何,有待学界深入探究。
图文:张柯栋
审核:陈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