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拓宽我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落实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中国史理论与学术前沿》(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的培养目标,2025年4月25日,在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叶农教授、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陈广恩教授、文学院研管办安楠老师的带领下,我院中国史专业部分博士生与博士后,前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展了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参观学习活动。
首先,我院中国史专业师生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学术刊物《图书馆论坛》编辑部进行了学术座谈。省图学术研究部(《图书馆论坛》编辑部)副主任肖玲老师,编辑部资深编辑付伟棠、吴卫娟老师,热情接待了我院中国史专业师生,并对大家的到访表示欢迎。肖玲主任首先介绍了《论坛》的建设情况,使大家对《论坛》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认识。随后,同学们围绕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向《论坛》编辑部的老师纷纷提问、请教。大家请教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图书馆论坛》这类图情领域核心期刊的投稿选题方向,特别是历史学背景如何与期刊关注点相结合;二是当前学术热点数字人文与AI技术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其方法论价值、期刊的接纳程度及相关投稿规范;三是关于核心期刊的审稿标准、流程与注意事项。此外,同学们还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就业等问题向各位老师提出请教。
编辑部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们重点分享了期刊目前主要选题方向,以及一些热点问题,如数字人文技术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等。对于新兴的AI技术,编辑部持审慎开放态度,鼓励其作为研究辅助工具提高效率,但强调核心观点与论证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期刊更看重利用技术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而非单纯的技术展示;同时,编辑部老师也再次明确了选题契合度、研究规范性、内容创新性等核心审稿要求。座谈的最后环节,陈广恩教授也就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刊《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建设问题,与《论坛》编辑部老师们展开了交流。整个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针对性强,解答了同学们在学术论文发表和未来规划中的诸多疑惑。
座谈结束后,在省图潘咏怡副馆长的带领下,我院师生一行参观了省图特藏部,了解了省图古籍的收藏、保护与修复、成果出版等情况。
大家首先来到古籍特藏部修复室,观摩了古籍修复的过程。特藏部彭道长老师亲自示范了纸浆补书机的操作:彭老师将一张残破的书页浸入水中,倒入特制的纸浆。借助机器的负压吸力,水流带着纸浆纤维迅速填满了书页上的所有残缺部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只需短短几秒。待书页被取出压平后,破损处已消失不见,新补的部分与旧纸完美结合,浑然天成。这项技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古籍修复的魅力及其对文献传承的重要性。潘馆长随后从古籍定级标准、针对不同破损情况(如絮化、虫蛀、酸化)的修复策略选择、以及现代科技在辅助判断与修复中的应用等专业层面,为大家做了详细讲解,使同学们了解了这些精湛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潘馆长还就潮州开元寺所藏清代《大藏经》的修复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
随后,师生们来到了特藏展厅。恰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联合举办“齐物逍遥——《庄子》插图展”。潘馆长向大家介绍,展出的各版本《庄子》作品,均是省馆特藏古籍,其中包括部分明刻本等比较珍贵的版本,许多版本都是善本。同时,潘馆长结合省图的馆藏优势,特别介绍了省图在系统收藏广东地方文献(如地方志、族谱、名人著述)、近代报刊以及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献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她特别介绍了省图和上海图书馆、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孙中山文献集成》,一共有268卷,是目前孙中山相关文献的集大成之作。这些介绍让同学们对省图作为区域文献中心的定位和其藏书服务地方研究、国家战略的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省图之行,同学们既得问道之乐,亦饱览古籍之美。从《论坛》编辑部老师们的悉心解答,到潘馆长的讲解、古籍修复老师的精湛示范,再到展厅的展出珍本和所出成果,无不令大家深受启迪,获益匪浅。此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文化的熏陶,也是《中国史理论与学术前沿》省级示范课程建设的一次很好的实践课。
图:许意如
审核:陈广恩